《乳犬戏蝶图》是南宋佚名所作。在宋代,养狗这件事极为普遍,狗被分为看家狗、猎狗、观赏狗等种类。从这幅图所描绘的情况来看,应该画的是小型的观赏狗。
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广大读者分享至朋友圈。
一位金发女郎对着蹲在茶几上的狗轻声细语:“爱一个男人比不上爱一只狗。”这是在 2002 年十一期间西安某大厦上所展示的一幅广告。此广告在西安引发了众人的愤怒,没过多久就被悄悄地摘除了。如今喜欢狗的人不少。然而在语言方面,狗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在“狗”这个词条之下,收录了“狗吃屎、狗胆包天、狗苟蝇营、狗急跳墙、狗皮膏药、狗头军师、狗腿子、狗尾续貂、狗血淋头(狗血喷头)、狗咬狗、狗仔队、狗仗人势、狗嘴吐不出象牙”等 19 个词语,这些词语的贬义色彩大多极为强烈。汉语中带“狗”的语言含贬义,从“犬”的字词也大多如此。比如“犯”“狠”“狂”“狱”“猖獗”“狡猾”“狰狞”等。由此可以看出,汉语中但凡跟“狗”有关的,几乎都没有好字眼。
沈锡伦先生称:“在动物类詈语当中,用得最多的是‘狗’。从古至今,国内的人大多有以‘狗’来骂人这种行为,仿佛只有用‘狗’去骂人,才能够将心中的愤怒全部宣泄出来。”正因如此,那句“爱一个男人不如爱只狗”的广告语才会招致众人的愤怒。近代上海外滩公园有个传说,其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或许是游览规则里的第一条“本公园只对外国人开放”与第四条“脚踏车与狗不得入内”组合而成的,然而它却在当年成为最能刺痛国人的话语。
《猎犬图》是南宋时期李迪所作,材质为绢本设色,纵 26.5 厘米,横 26.9 厘米,如今收藏在故宫博物院。
也享受过殊荣
狗一开始并非有此污名,十二生肖里有狗的位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以狗为祖先及“狗取谷种”的神话母题,且传播广泛,在至少 25 个民族的文化中有所体现。所以不难理解古代文献中为何有不少用“狗”命名的国家,像“犬戎、犬封国、狗国、狗种、狗民国”等。《易经·说卦》说:“良为狗”。吉卦良与狗相匹配,这表明狗是吉祥的动物。《礼论》中称,狗属于“至阳之畜”,若在东方烹煮狗,便能使阳气蓬勃生发,进而能够蓄养万物。
雪爪卢,《十骏犬图》,清,郎世宁
从上古到两汉时期,与狗相关的词大多不带负面性。《周礼》记载有负责掌管祭祀犬牲的“犬人”。向汉武帝举荐司马相如的杨得意,其官职是为汉武帝掌管猎狗,被称作“狗监”。在《国语》中,“狗附”指的是古代军营里的戒备设施。《墨子》里的“狗走”是一种守城器械。《仪礼》中的“犬服”是用狗皮做成的盛兵器的用具,属于器具或设施的名称。出自《战国策》的成语“跖狗吠尧”,意思是各为其主,并没有明显的贬义。
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王朝后,用“猎狗”“人狗”以及“功狗”“功人”作比喻。他说萧何是功劳无人能比的“功人”,众武将是受他调遣的“功狗”,众人于是心服。因此后人用“功狗”来比喻杀敌立功的人,这带有明显的褒义。刘邦把韩信缚在囚车中想要杀他,韩信仰天长叹“狡兔死,良狗烹”,韩信以良狗自比,这里的狗明显也没有贬义。《史记·孔子世家》载有人形容孔子在郑国与弟子失散时“累累若如丧家之狗”,由此不难理解孔子为何竟欣然笑云“然哉”。《老子》中的“鸡犬之声相闻”成为了恬淡自足的经典田园意象。《风俗通·怪神》里出现的“犬马喻君子”,在汉语言词汇里堪称对狗做出的最高评价。
蓦空鹊,《十骏犬图》,清,郎世宁
民俗学者称,“狗逮老鼠——多管闲事”这种说法是对狗的冤枉。《吕氏春秋》记载,齐国有个擅长相狗的人,邻居找他买狗用于捕鼠,养了好几年,却一只老鼠也没逮到。邻人便埋怨他说:“你卖给我的狗不好,不会捕鼠。”相狗者则说:“这是条良狗,它的志向在于獐鹿,而不在老鼠。”之后他教邻人把狗的后腿捆缚起来,从那以后,狗就会捕鼠了。
此外《尚书》《晋书》等文献有记载,养狗的一个功利目的是捕鼠。后来,驯猫逮鼠取得成功,狗便将这一职能让给了猫。在四川三台县郪江乡的汉代崖墓中,有狗捉老鼠的画像。画像里,一只狗正叼着一只老鼠,那老鼠的尾巴在狗嘴外垂着。并且,湖北汉阳、四川彭州市、湖南桃江等地到现在依然有捕鼠的能狗。同样,一些含有“狗”的负面词义是后来发生转化的。比如“狗血淋头”,它源自洒狗血为人驱邪的风俗,原因是人们认为狗有神力,狗血能够驱邪。在《史记·秦本纪》《风俗通义》等书中,都有在门前杀狗去除灾病,正月杀白犬以辟除不祥的说法,而其负面词义是后来才转移出来的。
“走狗”曾是美称
当然,狗属于六畜(马、牛、羊、猪、狗、鸡)之一。与人相比,狗自然显得较为低贱。就如孟子所说:“爱而不敬,禽兽之也。”所以,狗不乏一些贬义的用法。然而,狗只是众多动物中的一种,它并不比其他动物更低劣。《荀子·正论》在描述风清气正的社会时,有这样的情形:窃贼不会去偷窃,强盗不会去杀人抢劫,狗和猪会不吃粮食,并且农夫和商人都能够把财物让给别人。
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将剩余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吃了那药后升了天,狗吃了也升了天;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被扣押在秦国,他的一个门客在夜里扮作狗潜入秦宫,偷盗出已献给秦王的狐裘并送给秦王的一个爱妾,孟尝君由此获得释放。另外,又有一个门客扮作鸡叫,骗开了函谷关的城门,孟尝君便逃回了齐国。这里演化出了“鸡犬升天”和“鸡鸣狗盗”这两个成语。从原文本的角度来看,其实原本并没有特别的贬义。只是后来随着狗逐渐被污名化,它才具有了贬义色彩,而鸡也因此连带受到了影响。
金翅猃,《十骏犬图》,清,郎世宁
晋朝之后,狗的负面词汇开始出现。北齐后主高纬的权臣韩凤,与高阿那肱、穆提婆并称北齐“三贵”,他虽是汉人,但已鲜卑化,对汉人抱有极大的歧视。《北史》有记载,每次朝中大臣有事向韩凤请教,都不敢直视他,还常常遭到韩凤的呵斥,说“狗汉人实在让人难以忍受,只有杀掉才行”。这里的“狗”明显带有强烈的贬义。并且,在这时的文献里还出现了“狗辈”“庸狗”“人面狗心”等情况。由此可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狗”这一词语被普遍当作詈词,这是确定无疑的。
在此之后,狗的形象持续变差。唐代韩愈在《应科目与时人书》里讲:“像低头顺从、摇尾乞怜的那种样子,不是我的志向。”狗在主人面前摇头晃尾,原本就是狗的天性自然而然的表现,然而,这种本性却被与那些阿谀逢迎、巴结讨好上司的谄媚形象关联到了一起。在韩愈的《送穷文》中还有“像苍蝇般营营往来、像狗一样苟且偷生,赶跑了又回来”这样的句子。
五代时期冯延巳在《鹊桥仙》中有“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的词句。然而,这位创作小清新词的人,其为官的表现却是另一番模样。孙晟与冯延巳同时担任宰相,他瞧不上冯延巳柔佞狡诈的神态,于是说道:“用金碗玉杯来盛狗屎可以吗?”(《新五代史·孙晟传》)在此处,用“狗屎”来比喻对卑劣者的鄙夷之情。
苍水虬,《十骏犬图》,清,郎世宁
不过,在元以前至少有机会以正面形象出场的是“狗”。晋朝的陆机因事被阻隔在京城洛阳,他的家犬会来往于京师和故乡之间,传送书信,这就是李贺所说的“犬书曾去洛”的典故。《魏书》中,太和二年和三年都有地方向中央敬献五色狗当作祥瑞的记录。晋傅玄在《走狗赋》中提到,“走狗”在打猎时具备鹰的敏捷以及虎的勇猛,是人们极为渴望得到的动物。钱锺书在《管锥篇》里进行考证:“依据后世的情况,‘走狗’被当作一种讽刺性的词汇;近代人刘成禺的《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记载,当时有一幅《走狗言志图》,用来讽刺那些趋附袁世凯的谈士,其中有的是‘狗却不奔走’,有的是‘奔走却不是狗’,有的是‘既奔走又像狗’,这种描绘尤其暴谑且极尽意趣。而傅玄的赋中所写的‘走狗’,尚且还是一种美称。”
魏人贾岱宗有《大狗赋》,吴人张俨有《赋犬》诗,唐人杜甫有《天狗赋》,北宋吴淑有《狗赋》,这些都是赞美狗的作品。犬吠并非恶声,而是有预警的作用。《北史·宋游道传》记载,宋游道性情耿直,不避权贵而遭人弹劾,杨遵彦用“譬如畜狗,本取其吠,今以数吠杀之,恐将来无复吠犬”之语为他脱罪。刘长卿“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的狗吠声,在深山雪夜给人带来一种温馨之感。“犬吠”与山秋景象在宋诗中构成了特殊意象,像梅尧臣《田人夜归》里“荒径已风急,独行唯犬随”,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的“随人黄犬搀前去,走到溪桥忽自归”,还有赵沨《晚宿山寺》的“犬吠一山秋意静,敲门时有夜归僧”等。
元以后彻底卑污化
元朝之后,狗的形象被彻底污名化,且大量沉淀到词汇中。学者桑吉扎西在对唐宋和元明文学作品中的狗形象进行比较后得出,元以后文人笔下的狗形象几乎都与卑鄙无耻、肮脏、下流等相关联,一些与狗相关的词义发生了逆转,褒义词变成了贬义词。与此相伴生的是,元代带有负面意义的含“狗”词大量增加,比如:
狗有狼心(元·白朴《恼煞人》);狗性油滑,好吃懒做且浪荡浮滑(元·高文秀《遇上皇》);狗口里吐不出象牙(元·高文秀《遇上皇》);狗会刮头(元·无名氏《小尉迟》)等等。
这种情况延续到明清,又产生了:
有“狼心狗肺”(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还有“狗奴才”,以及“狗塌皮”(意思是不长进,源自明无名氏《南极登仙》),“狗仗人势”(出自明·李开先《宝剑记》),“狗改不了吃屎”(出自《金瓶梅词话》),“狗彘不如”(出自清·吴璿《飞龙全传》),“狗尾貂续”(出自清·李渔《闲情偶寄》),“狗屁不通”(出自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狗头军师”(出自清·张南庄《何典》)等等。
《十犬图册》是清代佚名所绘。此图描绘了两只犬与虎争斗的场景,在对页上有王图炳题写的唐代杜甫《天狗赋》中从“伊鹰隼之不制兮”开始到“劈万马而超过”这一段内容。
到了现代,狗的品种名以及某种性状还衍生出了极为强烈的负面喻指义,像“哈巴狗”“巴儿狗”“走狗”“落水狗”等。一些原本没有负面性的指称语,在与“狗”结合之后,都变成了带有强烈贬义的词,比如“狗男女”“狗命”“狗眼”等。而那些本身就具有蔑视义的词素,像“东西”“奴才”“杂种”等,与“狗”结合之后,更是恶上加恶。此时狗的吠叫带有了负面的喻指意义,例如斥责他人胡说时会说“狗吠”,骂人为“狗叫”。
为什么狗的形象一下子就变得这般糟糕呢?对此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学者黄红娟觉得,这反映了人类文化从动物崇拜到确立人本位思想这一发展规律。在中国的动物祖先崇拜当中,在流传的资料里,犬图腾的崇拜是最为丰富的。在动物祖先崇拜解体以及人本位思想确立的过程里,人类为了凸显万物之灵的地位,会努力地划清与其他动物的界限。而旧有的动物崇拜常常会出现从正面到负面的对立转化,这样就产生了负面义。
另外,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主要是农耕经济。在这种经济体系中,狗的作用相对较小。狗主要被人们用于看门护院,而不像在游牧民族中那样,是人们并肩劳动的伙伴。这也就决定了狗在中国农耕时期的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较为低下。
具有阶级属性
《十骏犬图》册页名为茹黄豹,是清代艾启蒙所作,材质为纸本设色,其纵为 25.2 厘米,横为 30 厘米,现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蒙古族生活在中国北方,古代一直以游牧为生。在他们的思想观念里,狗是吉祥的动物。民间有“猫在夜里起三次看主人是否已死,狗也在夜里起三次看主人是否安全”的说法,还有“好狗死后来世转为人”等说法。蒙古草原民族很早就有养狗的习俗,并且用狗捕猎其他动物或搬运东西。人们通常用“屋外听不到狗叫声,圈内看不到一只羊”去形容家境的贫寒。“走马可以作为遥路的伴侣,好狗是兴家的明星”。在明代肖达恒的《蒙古习俗记》里,有这样的记载:“蒙古人非常喜爱狗和马,对好狗好马的照料要比照料人更加用心”。
漆点猣,这是《十骏犬图》的册页,是清朝时期的作品,由艾启蒙创作,材质为纸本设色,纵 25.2 厘米,横 30 厘米,如今收藏在故宫博物院。
古代普通百姓生活较为贫苦,吃饱饭始终是中国大众的奋斗目标。当人都尚未吃饱时,一般人家不会再养条狗来喂养,更不会有值钱的家当用来养条狗看门。因此,能够养得起狗的主要是地主和大户人家,这使得狗具备了阶级属性,狗便与奴才、帮凶有了关联。养狗的要么是富家大户,要么是贵太太、花花公子,要么是有闲阶层。平民常常被迫要四处去乞讨。在这个过程中,狗无疑是会制造麻烦的。因为这样,乞讨者就少不了要有一根用来打狗的棒子。以至于“打狗棒”最后竟然成了乞丐的代名词。
白桦在《说犬》一文中描述狗的脾性:任何动物的忠心程度都比不上狗类。狗类的忠诚是无条件的,真的可以说是死心塌地的。济危救困,杀富济贫,同情弱者,嘲弄权贵,这些都是中国人由衷崇敬的侠义之举。狗集忠诚驯服和刁钻凶狠于一身,面对主人强者时,它忠诚驯服,会拼命捍卫;而面对旁人弱者时,它面目狰狞,穷凶极恶,会成为强者的帮凶,也会成为弱者的恶煞,这怎能不让人憎恨呢?
中国人认为,“狗”这种动物不太安分,喜欢出风头,比如“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并且它还会互相攻击,就像“狗咬狗”那样。
今天我们继承了一些有关狗的负面词汇。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出现了“单身狗”“加班狗”“累成狗”等。在这些词汇中,有一种狗的可爱、呆萌与卑贱相互交织而形成的诙谐。网络词汇“狗”的色彩正朝着中性甚至褒义的方向发展。这也体现出人们对狗的理解在与时俱进,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