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然而我们却未曾尊重过狗。有诸如“狗日的”“癞皮狗”“狗吃屎”“狗腿子”等称呼;还有“人模狗样”“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狗屁不通”“猪狗不如”等词汇;以及“好狗不挡道”“狗眼看人低”的说法;认为“狗拿耗子也是多管闲事”;甚至会“关门打狗”还“痛打落水狗”;狗被逼急了只能“狗急跳墙”……让狗最为困惑的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除了大象,确实谁也吐不出来呀!
我真想替狗喊一声冤:特么的,我招谁惹谁了?
其实,狗与人类的亲密关系最早在西方开始。在游猎文明中,狗起到协助放牧的作用,还能侦查猎物,并且具有警惕和保卫的功能。正因如此,狗在西方文化里都是非常正面且友好的。中国存在游猎文明,不过很早就迈入了发达的农耕社会。在这个过程中,狗所起到的作用并非很大。并且,狗的某些特性与古人所提倡的人格存在相悖之处,像谄媚、势利、欺善怕恶以及喜好吃屎等。正因如此,狗的形象逐渐变得愈发卑劣,甚至被用作侮辱人的词汇。
相反,“牛”在农业社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形象较为正面,由此产生了“牛逼”“牛气冲天”“牛市”等褒义词。并且中国自古很多朝代都有禁食牛肉的传统,这与西方不吃狗肉的道理是相同的。所以动物的形象与在人类生产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有关,而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国内喜爱养宠物的人在逐渐增多。有不少人自称“XX 狗”,还说自己“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那么狗的形象是否也可算是一种“逆袭”呢?
其实,猪狗这类被用来骂人,完全是无端受牵连。人类并非是特意针对猪狗,而是一种情感的转移。用猪狗去形容攻击对方能够达到一种奇特的效果。而若用其他动物来替代,就比不上猪狗。但实际上这种情感投射在骂人之时,其实也是在骂自己,例如骂别人“狗崽子”,那你自己又算什么呢?
那么,骂人为何会用“猪狗”呢?感恩为何又会用“牛马”呢?恐怕得从历史记载中去寻找答案。在古代,有马、牛、羊、猪、狗、鸡这六畜。将情感色彩赋予六畜(“牺牲”的由来与此相关),这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结盟、祭祀以及诅咒有着联系。在祭祀仪式上,需要用牺牲作为供品来供奉神灵。唐朝的经学家颜师古曾解释道:“牺牲,指的是牛羊全体。”现代考古发现证明,那时候的结盟和祭祀的“牺牲”,除了有牛羊之外,还有马。(《汉书》注释)
所以,在古人的观念里,牛马羊这三者,要比猪狗鸡干净得多。古人的诅咒有着隆重的仪式,和影视剧所演的情况不一样。诅咒需要借助神灵的力量,让神灵去惩罚被诅咒的人。《左传》里的一则故事给我们提供了典型的案例。
公元前 712 年,颖考叔曾对郑庄公有恩。在一次攻城的战役里,他竟被射杀了。于是,庄公举办了一次大规模的诅咒仪式。庄公让士卒每一百人出一头猪,每二十五人出一条狗和一只鸡。由巫师带领士卒,指天画地,诅咒射死颖考叔的人。在古人的眼中,猪狗鸡或许是能镇妖魔、去邪恶的东西。如今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用类似“狗血淋”那样的方式去诅咒别人永远不得超生的情况。如此一来,“猪狗不如”的咒骂以及“做牛做马”的感恩,就这样绵延不绝地传播了数千年之久。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