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患者向我咨询:
生活的压力逐渐增大,这让我变得十分焦虑。我时常忧虑那些很遥远的事情,还总是在假设,如果事情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那该怎么办呢?
然后就常常在思考,思考得越多就越感到焦虑,常常彻夜难以入眠。安定已经成为我对抗焦虑的必不可少的药物,听闻安定一旦被使用,就会形成依赖。
长期服用安定会有哪些副作用呢?如今广告推销的药品数量众多,其中还有说可以做心理治疗且无需药物的。面对这种情况,我该如何进行选择呢?
看来,咨询者应该患有焦虑症,且产生了「治疗焦虑」。
为什么「治疗」这个医疗行为反而会让患者更焦虑呢?
怎样的表现才算焦虑症?
焦虑症并非严重疾病,然而其反复出现会让人感到辛苦。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担心,且具备以下特点:
焦虑症的具体症状又包括以下四类:
这些症状可以单独出现,也可能一起出现。
关注“心理医生”这个微信公众号,在搜索时无需区分大小写,通过它可以了解更多关于精神心理疾病的科普知识。
焦虑症治疗的误区
治疗焦虑症,一方面可通过药物来实现;另一方面可通过心理治疗来实现;再者,患者积极的自我调整也能对治疗焦虑症起到作用。
1. 「身病」还是「心病」?
有些焦虑症患者凭借自身的感觉和症状,常常会前往神经内科门诊、心血管科门诊、消化内科门诊、呼吸内科门诊等去寻求治疗。他们往往被诊断为功能性的心脏疾病,或是胃肠道疾病,亦或是呼吸道疾病,又或是神经系统疾病等。然而,他们并没有获得恰当的治疗。
另有很大一部分焦虑症患者,还从未接受过相关治疗。
2. 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
目前抗焦虑治疗存在两种对立的声音。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师对药物治疗持排斥态度,原因有三:
此外,因为经济效益的限制,只要有咨询者,咨询师就会接受,而不会进行筛选。他们缺乏对病情的风险评估,没有对咨询者的病情进行仔细考量。
精神科医生过于注重药物治疗,他们忙于对焦虑症进行分型,对治疗药物进行分类。在选择和更换药物时,常常对患者的感受关注不够,也忽视了对病人心理状态的调节。
这两种分割的治疗方法,结果都不太好。并且在这样的治疗方式下,部分患者在进行抗焦虑治疗时会产生新的“焦虑”。
焦虑应该怎么治?
1.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并重
焦虑症是一种具有生物心理病因学基础的疾病。
要治好焦虑症,首先医生要重视治疗药物的选择。其次,患者需要配合,接受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
也就是说,抗焦虑需要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并重。
2. 找精神专科医生就诊
焦虑症会有多种身体不适的表现。然而,焦虑症患者应当去看精神专科医生。
为什么呢?
精神科医生会依据焦虑症类型、病期以及症状群的差异来挑选相应的治疗手段。而其他专科,像消化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的医生,在面对焦虑症时,用药方法较为单一,对患者的心理调适不够重视,所以疗效通常不太好。
3. 坚持治疗
由于焦虑症是一种病程较长、复发率较高的疾病。
为减小复发几率,患者需保持长期复诊习惯。要盯着同一个医生就诊,且在医生嘱咐停药之前,一直坚持接受药物联合心理治疗。
那么,焦虑症的药物治疗需要坚持多久呢?
不要被药品广告迷惑
近年来,新型抗焦虑药物像雨后春笋一样不断涌现。同时,药品的市场营销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以前,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仅向医生推销抗焦虑药。现在,它们直接以广告形式将抗焦虑药提供给患者,在广告中极尽夸张之能事,还选择性地使用实验数据,刻意模糊相关概念,只强调疗效,而不提及副作用,仿佛个个都是“特效药”。
实际上,一种药品所宣传的适应症或者功效越多,就越能表明这种药不是“特效药”。你可以这样想,要是真有那种“包治百病”的神药存在,那么医生就可以休息啦。
焦虑症的形成是由很多因素导致的。如果只是单纯地去处理某一种因素,是无法将焦虑症治好的。然而,药品广告宣传往往会把问题进行单一化的处理,把治疗也变得简单化,而它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推销产品。
对于药品广告,咱们要学会分析,理性对待。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