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发展历程
百度在2013年就已经研发了轻应用,意图借助H5技术达成无需安装的简化应用感受。不过,受制于技术瓶颈和生态尚不完善,这项探索并未获得社会的高度关注。直至2017年1月,微信正式上线小程序,依靠其深厚的社交用户积淀和方便的访问方式,很快让小程序实现了大规模应用。现在,一说到小程序,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微信小程序,微信也因此成为小程序领域的主导者,掌握着规则制定、审核接入等关键权力。
微信小程序的核心理念
二零一七年,张小龙在微信的公开讲座中,阐述了小程序的四个主要特点:不需要安装、容易找到、用完就消失、不需要删除。这种构思是为了改善用户的感受,减少使用难度,让用户在迅速满足需求后能马上离开。不过,这种“用完就消失”的设计想法,和开发者的实际愿望发生了矛盾。开发团队期待客户能够稳定参与,不断体验产品功能,而不是在单一操作后便终止关联。
矛盾1:用完即走与用户留存的冲突
张小龙认为小程序旨在提升用户解决事务的效率,减少时间消耗。不过,对于运营者而言,用户持续使用是商业运作的关键点。比如美团这类平台,先利用日常高频服务聚集用户,再逐步提供更多不常用的功能,从而构建起完善的商业体系。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新阶段,用户数量增长趋于平缓,怎样促使用户不断访问产品成为重要课题。微信小程序的“一次性使用”设计,让创作者难以维系持久的用户互动,进而阻碍了商业效益的长期获取。
矛盾2:去中心化分发与冷启动难题
微信采取的是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不给予直接的访问量支持,需要创作者自行争取用户。这种做法如同让创作者亲自开凿水道引来水源,而今日头条这类平台则像是蓄水的大坝,依靠计算机制主动推送内容。许多创作者因为缺少市场宣传的本领,导致小程序初始阶段难以打开局面。他们更期待平台能够给予初始的访问量扶持,以助产品迅速接触消费者,这种需求与微信的分布式思想存在冲突。
矛盾3:拥抱平台与担心失去控制权
运营者为了争取用户关注度,只能借助腾讯等主导平台。不过,一旦平台构成封闭系统,掌控规则制定权,运营者的影响力会急剧降低。腾讯能够随时变动方针,甚至终止小程序服务,让运营者承受严重风险。这种从属性让众多运营者陷入两难:既需要平台的用户支撑,又害怕被平台完全支配,甚至被取代。
总结
微信小程序的广泛使用为创造者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存在“用完就走”与用户粘性的矛盾,面临去中心化推广造成的启动困难,还有创造者对平台主导权的顾虑,这些体现了主导方与参与方间的利益争夺。今后,需要协调好用户感受、创造者诉求和平台规范,这关系到小程序环境能否持续良好地进步。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