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信修改次数的谣言】
最近网上流传的所谓“腾讯官方通知”声称微信和QQ的头像、名称每年只能更改五回,这完全是假的。腾讯公司已经出来澄清,大家还是能够像以前那样随意更改个人信息,这种谣言大多都是有人恶意伪造或者用电脑软件制作出来的,一定要以官方发布的信息作为依据。
【虚假二维码传播的澄清】
所谓“扫码即可随时加入微信群”的传言纯属虚假。群二维码的有效期有限制(一般七天会作废),同时人数也有上限(超过两百人就要通过邀请才能加入),而且二维码生成后还可能被不法分子钻空子。微信方面告诫大家不要轻信这种说法,以免加入不熟悉的群组导致个人信息外泄。
【“微信公开课PRO版”链接事件】
二零一六年间,“我同微信的2015”网址被误认为是存在盗号隐患,其实系微信官方为该年度大会制作的互动式网页应用。由于访问量过多造成载入缓慢,但其中呈现的资料仅涉及用户该年度的运用记录(例如首位添加的联系人、传递讯息次数等),并不关乎账号安全。微信方面指出,所有官方性质的活动均由“微信派”这类经过认证的账号进行发布。
【银行卡盗刷谣言的真相】
涉及微信关联银行卡导致全部财产损失的情况里,所谓的“账号被盗”其实是因为用户在公共电脑上使用手机时中了木马病毒,这和微信系统本身没有关系。微信支付运用了多种安全措施(例如SSL传输、指纹识别),仅仅依靠短信消息是无法实现转账操作的。提醒用户要经常修改密码、禁止开启“自动登录”选项,并且一旦在陌生设备上登录就必须马上注销账号。
【内存占用与好友数的关系】
微信消耗的设备内存容量,关键在于对话信息(包括文字资料、静态影像、动态影像),以及朋友圈的临时文件和公众号的资料,和联系人的多少没有必然联系。能够通过“设定-常规-内存容量”来清除无用数据,或者启动“自动获取”来改善安排。
【识别谣言的三项原则】
1. 查证发布者:孕妇婴儿平台忽然发布经济提示,或者公司账户研究食品卫生,都值得怀疑。
2. 核查证据没有明确指出具体有害物质名称的情况,例如不提及“丙烯酰胺”,或者仅仅引用“专家表示”却缺乏实际研究依据的,通常属于虚假信息。
3. 验证时效:突发性重大消息若仅见于小众渠道,需等待权威媒体跟进报道。
【警惕“伪专业”话术】
虚假信息常假扮为科学知识,借助“XX大学调查表明”之类的含糊说法来提升可信度,而真实的学术成果必须标明发表杂志、实验对象数量等具体信息,比如声称某种食物有致癌性却没说明用量(比如“每天食用10公斤连续20年”),这样的判断缺乏科学依据。
【应对谣言的行动建议】
对于那些引人注目的消息,应当首先假定其存在问题,然后借助微信的“谣言粉碎机”功能,或者借助其他类似腾讯较真这样的专业机构进行查证。
转发前务必核实信息来源,倘若源头文章已经消失,或者上面贴有“虚假内容”的标签,务必马上终止转发。
碰上存疑的链接,可以尝试长按检测网址是否以“weixin.qq.com”这类官方域名结尾。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