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师傅的AI产品课:从规划到落地,聊聊这门课和背后的思考
1. 为什么开发这门AI产品课?
老板强调务必推进人工智能的研发,然而团队常常面临两种极端情况:一方面,成员们专注于技术学习;另一方面,他们又盲目追求新的模型。在这种状况下,鲜有人深入思考如何将人工智能的效能与现有产品相结合。在市场上,大多数人工智能课程要么侧重于技术层面,要么专注于原生人工智能产品的开发,却缺乏将人工智能与产品相结合的实际操作指导。《AI大模型产品化实践》这门课程正是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而设立——它致力于探讨如何将AI技术有效融入产品,协助产品经理与技术人员探索一条将AI与产品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2. 课程的核心:AI与产品的“融合逻辑”
人工智能的学习往往令人困惑,这主要是因为其知识结构与传统产品开发领域存在显著的不同。课程内容以“智能视角”为出发点,对AI的认知进行了重新整合,同时,依据产品发展的各个阶段,将AI的应用场景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比如:
需求阶段:如何用AI发现隐藏的用户痛点?
设计阶段:AI能力如何与功能结合,而非堆砌技术噱头?
落地阶段:怎样平衡研发成本与效果验证?
课程中运用了诸如电商推荐系统、客服机器人优化等实际案例进行阐述,指出AI化并非全盘否定,而是要挖掘现有产品的“智能化提升空间”。
3. 7.5小时的录播课,打7.5分
课程覆盖了知识讲解和案例分析,但录播形式有局限性:
迭代不足:AI领域变化快,录播内容难以实时更新;
个性化问题难解决有些人被老板的宏伟蓝图所困扰,另一些人则陷入团队合作的困境,而录播课程则因无法提供个性化反馈而让人感到束手无策。
理想的课程设计应当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它始于学习,继之以实践,并通过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甚至可以演变成一套工具化的工作流程。这正是我们未来希望深入研究的领域。
4. 超越课程:AI产品化的长期思考
人工智能与产品的融合是一个持续演变的过程,课程仅仅标志着这一旅程的开端。接下来,我们计划通过“张师傅-中年架构师”公众号,向大家讲述更多实际应用的故事,比如:
小团队的AI化实践:资源有限时如何“小步快跑”?
效果量化难题:怎样向老板证明AI的ROI?
希望与读者交流,共同解决这些具体问题。
5. 最后一点鼓励:AI化真的不难
课程的核心观点相当明确:在运用人工智能改进产品时,技术实力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要探寻适宜的发展途径和合作伙伴。不论是优化现有功能,抑或是创造新的应用场景,只要思路清晰,便可避免诸多不必要的曲折。
课程的具体信息,您可以关注起点课堂,或者通过公众号“张师傅-中年架构师”进行了解。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