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字 | 张琪
美 编 | 李双徽
审 核 | 崔春良
是xx吗?我现在着急用钱,微信转我2000行不行?
您好,我是来自xx法院的工作人员,通知您涉嫌涉及一宗犯罪案件,目前要求您将个人银行卡中的资金全部转入指定的安全账户。
你好,你手机号码被抽中了大奖,需要你先交一部分钱才能提现…
随着社会进步飞速,新型诈骗手段与方式接连涌现,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编辑的步伐,共同揭开各种诈骗背后的虚假伪装。
什么是诈骗罪?
诈骗罪涉及以非法获取财产为目的,通过欺诈手段,非法获取较大数额的公共或私人财产的行为。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明确指出,对于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若涉及金额较大,将面临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可能被处以罚金;若金额巨大或情节严重,则刑罚将升至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需缴纳罚金;至于金额特别巨大或情节特别严重的,则可能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可能遭受罚金或财产没收的处罚。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犯罪分子常用的诈骗方法有哪些?
1.盗用QQ、微信等社交账户后冒充熟人、领导等诈骗
不法分子以QQ、微信账号为工具,假扮熟人、上司或公司负责人实施诈骗。他们首先通过木马病毒窃取他人的社交账号和密码,接着利用这些账号与受害者的亲友进行交流,以各种理由诱使受害者协助转账,并将自己预先设定的账户信息提供给受害者,指示其向指定账户汇款或进行转账操作。若受害者未通过其他途径进行核实,便按照诈骗者的要求进行汇款,最终陷入骗局。
假扮内部员工进行欺诈,比如假扮“xx福彩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能够预先得知中奖消息进而实施诈骗。
犯罪分子利用民众追求利益的投机心态,假扮成彩票站等机构内部人员,虚构能向受害者提供内部中奖信息的谎言,同时要求受害者先支付一笔定金,借此诱使受害者陷入骗局。
冒充国家机关中的公安、检察院或法院等工作人员身份,进行诈骗活动,将受害者诱导至所谓的“安全账户”进行转账操作。
不法分子假扮成“公安、检察院、法院”等政府机关的职员,利用涉嫌洗钱、毒品交易、黑帮活动、信用卡透支未还等多种违法手段,或者以医保卡、社保卡、身份证被盗用为借口,对受害者进行恐吓,诱使他们将所有资金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进行诈骗。
4.谎称能为被害人办理工作,升学等事项为由进行诈骗
这类诈骗案件的作案者通常是受害者所熟悉的亲近之人,亦或是通过亲近之人介绍而相识的人。他们以能帮助受害者或其亲友在xx单位就业、提供xx类工作机遇、办理升学、出国劳务等为由,向受害者索取不同数额的金钱。
5.情感类诈骗,网络“杀猪盘”
犯罪分子借助手机或电脑的变声技术,变换声音伪装身份,把自己打扮成“高富帅”或“白富美”,然后添加被害人成为好友,并逐步发展成所谓的“网恋对象”。在骗取了被害人的感情和信任之后,他们便以资金短缺、家人遭遇困境等借口,骗取钱财实施诈骗。
6.冒充卫生、财政系统人员进行诈骗
不法分子假扮成社保、医保中心、民政、残联等机构的工作人员,声称受害者的医保或社保出现异常情况,可能被他人非法使用或透支,涉嫌洗钱、贩卖毒品等犯罪行为。接着,他们又伪装成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公正调查和便于核实为借口,诱使受害者向所谓的“安全账户”汇款,从而实施诈骗。此外,他们还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联系残疾人、困难群众和学生家长,谎称可以领取补助金、救助金或助学金,要求他们提供银行卡信息,随后以查询资金到账为由,指示他们在ATM机上操作英文界面,将钱款转移。
7.微信朋友圈购物、爱心转发、点赞诈骗
不法分子在微信朋友圈中假扮合法微商,利用优惠、折扣、海外代购等手段吸引顾客,待顾客支付款项后,便以“商品被海关扣押,需额外缴纳关税”等借口索要更多款项,得手后便消失无踪;部分犯罪分子还以“爱心传递”的名义在朋友圈发布虚构的寻人、救助信息,诱导善良网民转发,而这些信息中的联系方式大多是外地号码,拨打后要么是吸费电话,要么是电信诈骗;另外,还有一些犯罪分子伪装成商家发布“点赞赢奖”的信息,要求参与者提供姓名、电话等个人信息至微信平台,商家在获取足够信息后,便以“手续费”、“公证费”、“保证金”等名义进行诈骗。
8.虚构家人车祸,绑架,突发疾病需紧急手术等理由进行诈骗
犯罪分子编造受害者亲友遭遇车祸、绑架或急需紧急手术的谎言,声称急需资金,迫使对方迅速转账。在这种诈骗中,受害者常常因慌乱无措,在紧急情况下遵照犯罪嫌疑人的指令,将钱款汇入指定账户。
9.电子邮件中奖、娱乐节目中奖、兑换积分诈骗
不法分子假借热门节目制作团队的身份,向受害者手机大量发送短信,声称他们被选中成为节目的幸运观众,将赢得丰厚奖品;亦或通过电子邮件在互联网上发送中奖信息;还假装受害者的手机积分可以兑换各类奖品。受害者一旦轻信,犯罪分子便以支付手续费、保证金或个人所得税等为由,进行一系列连环诈骗,诱导受害者向指定的银行账户汇款。
10.电视,电话欠费诈骗
不法分子假扮成电信运营商的员工,通过电话联系或使用电脑语音,以电视或电话欠费为借口,诱导事主将欠款转入指定账户,否则威胁要停掉事主所在地的有线电视或电话服务并处以罚款。有些人信以为真,转账之后方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
11.网络购物退款等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建立虚假的购物网站或淘宝店铺,或者假扮成淘宝等公司的客服人员,通过电话或短信告知受害者所购商品缺货,需要退款,或者谎称购物系统出现故障,订单存在异常,需要重新激活,借此诱使受害者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等个人信息,进而进行诈骗;还有一些犯罪分子伪装成购物网站的工作人员,声称“由于银行系统出现错误,买家的付款方式从一次性变为分期,每月需支付相同金额”,随后又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诱骗受害者前往ATM机办理解除分期付款的手续,实际上是在进行资金转账。
12.办理退税诈骗
犯罪分子非法获取了受害者购置房产、车辆等详细信息,随后假扮成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声称可以依据税收政策变动为其办理退税,进而诱使受害者前往ATM机进行转账,将银行卡中的资金转移至其指定的账户中。
13.办理信用卡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短信、邮件等途径散布可申请高额透支信用卡的广告信息,一旦受害者与其取得联系,便以“手续费”、“中介费”、“保证金”等虚构的借口,迫使受害者不断进行转账操作。
14.贷款诈骗
不法分子广泛散布信息,声称能够为资金不足的人提供贷款服务,利率较低,且无需提供担保。当受害者深信不疑时,诈骗者便以支付预付利息、保证金等为由进行欺诈。
15.提供考题诈骗
不法分子向即将参加考试的学生拨打电话,谎称能够提供考试题目或答案,众多学生因急于成功,提前将好处费的预付款汇入指定账户,但随后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
16.高薪招聘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大量发送信息,打着每月数万元高薪的旗号,招募特定领域的专业人士,诱使他们前往指定地点进行面试,紧接着便以缴纳培训费、服装费、保证金等为由进行诈骗活动。
17.订票及改签诈骗
不法分子借助门户网站、旅游平台、百度搜索引擎等渠道发布广告,构建假冒的在线订票网站,散布虚假的机票、火车票预订信息,接着以“身份资料不完整”、“账户被冻结”、“订票未能成功”等借口诱使受害者再次转账,进而进行诈骗活动。通过低价票吸引受害者上钩,假扮航空公司客服,以“航班取消、退票、改签”等理由,诱导购票者频繁进行汇款,进而实施连续诈骗。
18.ATM机告示诈骗
犯罪分子事先将ATM机的出卡口堵住,同时在ATM上贴上假的客服热线通知,引诱银行卡持有者在卡被吞后与之取得联系,以获取密码。待用户离开后,他们便前往ATM机取出银行卡,从而盗取卡内现金。
19.伪基站诈骗
犯罪分子借助假基站向广大民众传播关于网银升级和移动商城现金兑换的虚假链接,受害者一旦点击,木马便会潜入其手机,窃取银行账户信息、密码以及手机号码,进而进行犯罪活动。
20.金融交易诈骗
犯罪分子冒用xx证券公司之名,经由网络、电话、短信等渠道传播虚假的个股内幕消息和走势预测,待被害人对其产生信任后,便诱导他们在自设的虚假交易平台上进行期货和现货交易,进而骗取被害人的资金。
划重点!如何避免上当受骗!!
骗子常常通过利用受害者对微薄利益的渴望、轻易相信他人或处于情绪失控的状态,诱导受害者陷入骗局,从而进行诈骗犯罪。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警觉,增强防范意识,以避免成为骗子的受害者。
一
摒弃贪婪的念头,切勿轻信他人之言,以免陷入骗局。须知世间并无免费的晚餐,天空中也不会无故掉下馅饼。对于他人所提供的所谓中奖信息或是所谓的“快速致富”秘诀,务必保持警惕,深入调查和分析,辨别信息的真伪,以免上当受骗。
二
切勿随意透露个人或亲属的身份信息、联系方式等私密资料给陌生人。遇到家人不幸受伤需紧急救治费用、朋友遇到急事寻求帮助的诈骗信息或电话时,务必认真核实,切勿慌乱,切勿轻信而陷入骗局,更不可将所谓的“急需款项”汇入犯罪分子指定的账户。
三
面对可能出现的电信诈骗情况,切勿轻易相信,应进行充分调查核实。对于收到的培训通知、假冒银行、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等机构声称的银行卡升级以及虚假招聘、涉嫌犯罪等诈骗手段,应立即向当地的相关部门或行业咨询,或亲自前往其办公地点进行核实,切勿轻信来自陌生人的电话或信息。
四
请妥善操作银行卡及银行自助设备。若在银行自助柜员机(如ATM、CRS等)存取款时遭遇银行卡卡槽堵塞或吞卡等突发状况,务必仔细辨别自动柜员机显示的“提示”信息是否真实,切勿轻信并受骗,建议及时拨打自动柜员机所属银行的客服热线进行咨询,并与真正的银行工作人员取得联系,以便妥善处理和解决问题。
五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时常提醒家中的老人和未成年人提高警惕,防范电信诈骗。这些犯罪分子往往倾向于挑选那些更容易上当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作为诈骗对象。作为子女或父母,我们不仅要自己加强防范,还应主动向家人普及防诈骗的相关知识,为尊敬的长辈和需要关爱的下一代建立起一道坚实的防诈骗知识防线。
六
做到三问、六不、七个好习惯
三问:遇到情况,主动问本地警察,主动问银行,主动问当事人。
六项禁令:切勿轻信他人,切勿进行汇款操作,切勿泄露个人信息,切勿随意扫描不明二维码,切勿随意点击不明链接,切勿接听未经确认的转接电话。
七个好习惯:
确保个人身份证和银行卡信息的安全,妥善保存闲置的复印件、睡眠卡以及交易记录。
在进行网上银行操作时,建议您亲自手动输入银行官方的网址,这样做可以避免误入那些企图进行钓鱼诈骗的网站。
3.输入密码时,用手遮挡;
密码设置需较为复杂且独立,不可过于简单,且应避免与其它密码雷同,同时应定期进行更新。
一旦账户资金出现异常变动,应立即通过开通的动账通知短信服务,对账户进行冻结或挂失处理。
6.不随意连接不明公共wifi进行网上银行、支付账户操作;
7.单独设立小额独立银行账户,用于日常网上购物、消费。
小张有话说
防火防盗防诈骗,不理不睬不给钱。
QQ微信要汇款,多方核实防被骗。
领奖先要手续费,买个教训实在贵。
执法办案有规范,怎会汇款到个人。
陌生信息不要理,以防害人又害己。
电信诈骗不难防,不给不要不上当。
个人信息不外传,陌生电话不轻信。
诈骗手法日益新,你我务必要小心。
社会环境需净化,防范诈骗你我他!
本期主笔:张琪
刑事审判合议庭
五级法官助理
法律有尺度
法官有温度
小张说刑诉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