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al检测技术的分类
离心技术是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广泛应用的重要手段,根据离心原理,可以设计多种离心方法,常见的三种类型有沉淀离心、差动离心和密度梯度离心,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生物样品离心的来源、特点和目的合理选择离心技术。
(1) 沉降离心法
只需选择一种离心速度,即可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将悬浮颗粒完全沉降在溶液中。沉降离心一般要求液体介质的密度小,与待沉降的颗粒大小相差不大,这样颗粒的沉降系数基本相同,其目的是分离液体介质和颗粒,因此,选择的离心速度要大, 以保证沉降系数小的颗粒也能完全沉降。该技术是一种广泛用于检验领域的离心技术,主要用于样品的预处理过程。
(2) 差速离心
差速离心法是利用不同的颗粒,在相同的离心条件下,沉降速度不同,通过相对离心力的不断增加,使不均匀混合物中大小和形状不同的颗粒逐步沉淀,又称差速离心、分步离心、差分离心等。这种方法一般要求悬浮颗粒的大小、密度和形状有明显的差异,这样颗粒之间的沉降系数就会有很大差异。差速离心一般可以分离沉降系数大于 10 倍的颗粒。
这
差动离心法主要适用于相对分子量或沉降系数差异较大、不稳定、可变性、易受梯度介质破坏的颗粒,作相对简单,可用于大量样品的初步分离。但当复杂样品的分离和纯度要求较高时,离心次数多,容易造成组分的损失,并且难以将沉降系数差异不大的组分完全分离纯化。
(3) 密度梯度离心
密度梯度离心,也称为分区离心,是一种根据密度分离密度梯度介质的离心方法。即采用一定密度梯度介质在离心管中形成连续或不连续密度梯度的离心法,将待分离的样品置于介质顶部,通过重力和离心力场的作用,将各组分分配到相应密度的梯度液体中,形成不同的区域。根据离心分离的原理,密度梯度离心可分为两种方法:速度区离心(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和等密度离心(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
1.速度带离心法是根据分离出的组分的不同分子形状和大小以及密度梯度液体中沉降系数的不同而建立的离心方法。离心前,在离心管中加载等密度梯度介质(如蔗糖、甘油、CsCl、KBr等),静置后,在重力作用下,通过扩散,形成底部浓度大、顶部浓度小的连续密度梯度,将待分离样品铺在梯度溶液的顶部, 并选择合适的速度和时间进行离心,利用梯度液中不同沉降速率或浮动速度的颗粒,使不同沉降速率的颗粒在不同密度的梯度层中,达到相互分离的目的。
这
速度带离心法分辨率高,组分间沉降系数相差20%以上,离心时间短,可一次性分离出纯度较高的颗粒。分离效果主要与分离物的大小和形状有关,与介质的密度无关。该方法可分离细胞、病毒、染色体、脂蛋白、DNA 和 RNA 等各种生物样品。
2. 等密度离心 等密度离心依赖于样品颗粒的不同密度进行离心分离。当样品中各组分的密度差异明显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各组分根据密度梯度介质沉降到与其密度相等的位置,在此力达到平衡,从而留在密度层中。因此,分离效果主要与分离物的密度有关。等
密度离心之前,先制备中密度梯度(例如 CsCl 溶液),将混合样品置于梯度上、置于梯度下方甚至与梯度混合。离心开始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逐渐形成大底小的密度梯度(自形成的梯度),先前均匀分布的颗粒也重新分布。当管底介质的密度大于颗粒的密度时,颗粒向上漂浮,在管的顶部,颗粒下降,即样品的各个组分更接近自己的等密度区,最后颗粒进入自己的密度位置达到平衡, 以便它们可以被分离和纯化。
对于速度区离心,梯度溶液的最大密度一般小于样品中组分的密度,即样品在沉降时分离;在等密度离心中,梯度液体的初始最大密度往往超过样品各组分的密度,利用每个单一组分沉降或浮动到各自的等密度区,以达到分离的目的。
等密度离心适用于分离大小相似但密度差异较大的样品。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