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探·思·
//
穿越漫长的历史,去探寻历经千年的文明。为了让同学们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以及家国情怀。在 3 月 25 日这一天,太原市常青藤中学校组织了高二年级的全体学生走进山西博物院。开展了“一眼千年·解锁历史奥秘”的主题研学活动。同学们在那宛如斗形又似鼎状的主馆里,通过沉浸式的参观以及互动体验,感受到了三晋文化那深厚的底蕴。
斗拱之乡 鼎盛文明
山西博物院承载着三晋大地五千年文明的灵魂。它是山西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走进山西博物院,就如同穿越了时光隧道,每一步都能踏在历史的回音之上。从夏商时期开始,历经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逐渐来到明清。用三个小时的时间,便能跨越五千年的历史,接受华夏文明的熏陶,感受历史洪流的震撼。时光流转,晋见中国,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博物院讲解员带领着同学们,同学们依次参观了不同的主题展厅,有“晋国霸业”展厅、“民族熔炉”展厅、“佛风遗韵”展厅、“明清晋商”展厅。这里有 50 余万件文物瑰宝,其中包含史前陶器,还有春秋时期的青铜器,既有北魏时期的佛造像,也有元代以前的古建构建,每一件展品都如同生动的“历史课本”。
高二年级
常青藤研学团
置顶
今天
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昨天
地上文物看山西,“晋”,华夏文明的标本。
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镇馆之宝“晋侯鸟尊”见证了山西省简称“晋”的由来。周天子时期,燮父把唐改为晋,成为第一代晋侯。此后,朝代不断更替,历史不断变迁,晋国的霸业逐渐被岁月掩埋。然而,“晋”却保留了下来,到如今,它仍旧代表着眼下的这片土地,承载着山西的岁月痕迹。历经千年,王子于戈仍具寒光。馆藏佛像记录着艺术变迁,从北朝至宋明。雕刻技艺生动传神,模糊了信仰与艺术的边界。它们共同见证了华夏文明的璀璨。
文物是无声的,却仿佛能发出雷鸣般的声响。同学们对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精湛工艺赞叹不已。讲解员生动地叙述,展品旁有形象的解说,还有互动问答,这些让原本静态的文物变得“活”了起来。学生们的目光在文物上流连,仿佛穿越回了西周,见证了晋国初建的辉煌。另外,“胡傅酒樽”“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等文物,让同学们领略到了汉唐时期民族交融与艺术创新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学生的一点小感悟
游山西博物院:在时光长河中打捞文明的碎片
105 张腾午
站在山西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晋侯鸟尊的金色纹饰在射灯的照耀下流转着神秘的光泽。这只青铜礼器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它昂首挺立着。凤尾与象鼻构成了平衡支点,使得整个器物呈现出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轻盈感。当讲解员轻声说出“这是晋国开国诸侯燮父的宗庙重器”时,我的指尖突然触碰到了展柜玻璃的凉意。这抹凉意是否也曾浸透那位西周工匠的手掌呢?
泥土中使华夏远古的文明密码苏醒。在“丁村人”展厅里,有一块带有砍砸痕迹的旧石器,这让我停止了呼吸。在这道 45 度角的豁口边缘,保留着七十万年前人类进行有意识加工的痕迹。当我的视线在展柜中仰韶文化的彩陶纹样上移动时,那些回旋的几何线条突然在视网膜上重新组合,幻化成了黄土高原起伏的沟壑。先民们在陶罐上用矿物颜料绘制的,一方面是装饰,另一方面更是对天地日月的朴素认知。在陶寺遗址的观象台复原模型前,十二道夯土柱投下的阴影,能够精确地对应着四千年前的节气变化。这种把天文观测与土木工程完美结合起来的建筑智慧,让大家都感到惊叹。
青铜纹饰中熔铸着古晋国的精神图腾。真正站在晋侯鸟尊面前时,我才明白这件文物为何能成为山西的文化象征。凤首上有着细密的羽纹,每毫米雕刻着七道阴线,这种被称作“游丝毛雕”的工艺,要求工匠在青铜处于半凝固状态下进行雕刻。凝视那些比发丝还细的纹路,仿佛能看到匠人屏息凝神时睫毛在颤动。在鸮卣的展区,商代的先民把猫头鹰塑造成为庄严的礼器。双鸮相背的这种造型,一方面保持着猛禽应有的威仪,另一方面又透露着母性所具有的温润。这种把自然生灵提升为精神图腾的造物思维,在展厅转角处的龙形觥上有着更极致的呈现。器物周身缠绕着的夔龙纹,它既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先民对超自然力量的一种想象投射。
在时光的褶皱里展开与历史的永恒对话。春秋时期的侯马盟书记载着晋国卿大夫的盟誓,玉片上那朱砂书写的文字虽已变得斑驳,然而那份为维系社会契约而做出的努力却依然清晰可辨。站在这些文字跟前,我猛然意识到历史并非课本上的铅字那般简单,而是无数代人用生命书写而成的连续剧。当我们如今记录下所见到的和所听到的之时,不也正是在为未来的考古现场埋下时代的“文化层”吗?
离开展厅的时候,夕阳透过博物馆的玻璃穹顶。夕阳在晋侯鸟尊的凤冠上投下了一道光斑,这道光斑在移动。这道跨越了三千年的光束,把青铜的冷峻转化成了温暖的琥珀色。或许,这就是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它既是保存记忆的保险箱,也是连接古今的时光隧道。当我们与文物对视的那一刻,无数工匠的面容在光影中重叠,无数祭司的面容在光影中重叠,无数史官的面容在光影中重叠。这提醒我们,文明从来不是冰冷的遗存,而是无数生命温度的交响。
溯源青史长河,寻觅故土星火
——游山西博物院有感
112班 降子瑞
仲春时节,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煦,十分舒畅。午后出发时,却已有暑气迎面扑来。从学校驾车出发,过了一会儿,山西博物院庄重典雅的场馆便映入眼帘。途中导游曾说“地上文物看山西”,于是众人满心欢喜,快步奔跑,一个接一个地进入博物院,去探寻三晋绵延千年的厚重文明。
或许是为了避开人群的拥挤,我们开始沿着顶层进入,一路往下游览。这样也好,亲眼目睹岁月从近代倒流到中古,再上溯到史前,也别有一番趣味。首先被揭开那布满灰尘的面纱的,是山西的古建筑。看着地图上像星星一样分布、像棋子一样罗列的遗迹遗存,听着林徽因夫妇努力保护唐代建筑的动人故事,心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只有自豪。转身,看到的是永乐宫内纵横数丈余的壁画。画中的人栩栩如生,目光炯炯。其间仙人排列整齐,白圭森然。望着这些,令人震魂摄魄。或许只有无声的惊叹,才能传递出这妙手丹青所蕴含的不老伟力。晋祠的鱼沼飞梁无需提及,千佛庵的五色彩塑无需提及,悬空寺的巍然翼踞无需提及,应县木塔的岿然不动无需提及……仿佛历历在目的,已不仅仅是斑驳的石壁和将颓的木柱,而是山西历经沧桑的古今巨变。
令我刻骨铭心的,远不止这些。在“民族熔炉”展厅内行走,那粗犷疾驰的铁蹄让我明白,我的血液不仅扎根于中原一望无际的麦田,还源自草原上飞驰电掣的奔马。在“晋国霸业”展厅内漫步,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杂然陈列的各异青铜器,它们有的在庙堂之上接受万邦来朝,有的在蓬草之间迎接血肉横飞,像鸟尊、鸮卤、兽角光等,这些一串串光辉而厚重的名字数不胜数,仿佛在回答“山西”这短短二字背后的深意。他是屹立了超过千年却依然没有倒下的精神巨石,他是奔涌了万古却一直没有停止的灵魂长河。过去的时候,他出现在众多的书籍之中,而在即将到来的将来,他就寄托在我们青年的身上,就像炽热的太阳鼓动着,不会停止,不会停歇。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随后便离去了。回首望去,“山西博物院”那墨笔的字迹遒劲有力,恍然间我才领悟到什么是山西。
那是青铜利刃所蕴含的、如同坚冰般寒冷的战意;那是火炉之中,由泪水、汗水以及血水翻腾而形成的烈焰。
博物馆里读中国
112班 史晋峰
2025 年 3 月 25 日下午,天气温和。常青藤高二的全体师生一同前往山西省博物馆进行研学活动。在那位于汾河西岸巍然屹立的建筑当中,我们将古代中国在山西留存的珍贵文物一一阅遍。从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中国文化与历史所蕴含的厚重气息,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且难以磨灭的印记。
鸟尊是镇馆之宝,在全国享有盛名。当它迈入“晋国霸业”展厅时,鸟尊静静地等待着。凤鸟回头张望,羽翼十分丰满。它虽是 3000 年前的礼器,但其铸造工艺精妙绝伦,仍让人发出感叹。祭祀文化的神秘典雅在这件青铜器上展现得极为充分。
除鸟尊外,“佛风遗韵”展厅中的佛教塑像令我十分称赞。从南北朝到盛唐这段时间,在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过程中,佛像逐渐具备了中华文化独特的美,展现出民族的融合以及文化的丰富。有的佛像宝相庄严,有的佛像慈眉善目,有的佛像完好无损,有的佛像给人一种缺损的遗憾,它们传递着宗教的独特文化。在凉爽的展厅里漫步,仿佛心也能静下来几分。然而,其介绍语称“宗教终是虚妄,缥缈无定”。它难以给人真正的解题之法,仅有暂时的精神慰藉。走出展厅后,反而觉得脚下每踏一步都很平稳,看着双手也感觉很有力量,心中领悟到:只有自己能够开辟前路。
有一些初中生和小学生,还有许多成年人与我们一同参观。他们年龄各不相同,阅历也不一样。但是当面对四层文化的宝塔时,每个人都面露向往的神情,并且怀有崇敬之意。在这里,文物既可以观看又可以感受,在现代技术的作用下涅槃重生,讲述着表里山河那辉煌的历史。凡是所看到的人,没有不为此而感动以至于流连忘返的。
离馆之际,天气晴朗。站在广阔的露台上,心中唯有无尽的豪迈快意。这是多么美好啊,我三晋的古老韵味;这是多么壮观啊,我华夏的又一辉煌!
时光中探寻三晋文明,鼎彝中蕴藏时代新风
112班 苏禹心
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肩负起守护一方文明的使命。在汾河之畔的三晋大地上,怀着景仰之情,踏入了山西省博物院这座文化方舟。在那应县木塔式的大厅里,缓缓地展开历史的长卷,去探寻那绵延了千年的厚重文明。
“土木华章”——建筑雕塑展现文明史诗
驻足于敦煌壁画前,追寻着梁思诚的足迹,去寻找唐代“大佛光寺”的身影。木制结构的建筑模型将古代建筑的宏伟雄奇再次呈现。从佛光寺到应县木塔,从南禅寺到鱼沼飞梁,这些都生动地展现出“五千年地上文明看山西”这一独特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在山西大地得以凝聚,中国古人的建筑智慧在斗拱之间尽情展现。君可见,应县木塔凭借精巧的榫卯和斗拱,经受住了千年来的风吹雨淋,即便历经枪林弹雨、战火纷飞,依然屹立不倒;大佛光之寺在松林的掩映下,在千年风雨之中,仍展现出宏伟庄严的佛教气质;历代的斗拱,其繁简各不相同,体现了建筑文化……在土木之间,山西古建被解读出了文明密码。
“民族熔炉”——文化交融体现文明风度
山西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界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农牧文明的交流杂居之地。多元文化在一次次人口迁徙以及政权更替的过程中,改变了三晋的文化结构,并且推动了三晋文明的新发展。青铜器上的鹿角纹饰与中原云雷纹和谐共生,这体现着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不断交流;司马金龙墓的红漆屏风,其魏碑字体端庄雄浑,线描技法精细如丝,绘制内容胡汉交融,既有狩猎图所展现的草原文化,又有“列女像”所呈现的中原特征。魏晋之后,佛、道、儒三教开始合流,南北方文化持续交融。天龙石窟中的飞天神象,以及上圆下方的莲花柱基等,都书写着民族熔炉的精彩篇章。
“三晋霸业”——青铜器具回顾文明记忆
黄河流域有史前文明,春秋战国时存在三晋霸业,近现代有文化传统,三晋文化源远流长且可感可知。青铜鸟尊以凤鸟与大象为主体,还饰有精妙浮雕纹饰,将礼乐文化与礼法传统具象化呈现出来;玉制组佩既尽显墓主人的显贵身份,又展现了晋国的强大国力;晋候苏编钟奏响了穿越千年的时代之音;商青铜龙形觥展现了酒器文化的源远流长。回顾晋公子重耳退避三舍这一行为所体现出的诚信以及他所运用的策略,遥想当年他以少胜多并最终称霸中原的那雄伟霸业。在光影相互交错之时,以及在展品依次陈列的过程中,同学们对历史进行了回顾,从而深化了三晋大地所留下的文明烙印。
与历史进行对话,在那跨越了千年的文明旅程里,我们为延续千年的文明传奇而感叹,同时也将要去续写三晋大地的繁荣华章。凭借着青春所具备的热情,去担当起时代所赋予的重任;凭借着青春所拥有的活力,共同去构筑“山西之梦”。
山西博物院之行,是一次历史与艺术的探索之旅,也是一堂文化自信教育课。同学们在博物馆这个第二课堂里,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在实践中学习了历史知识,激发了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太原市常青藤中学会继续依托优质社会资源,拓宽育人路径,让学子在行走的课堂中汲取智慧,传承中华文明的火种。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