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研究生毕业生纷纷奔向大厂和高薪岗位。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女士作为北大研究生毕业,却选择当食堂阿姨,这一选择在网络上引发了很大的波澜。有人认为她是在“浪费学历”,而也有人为她的勇气而点赞。不过,不管存在争议与否,黄女士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那就是:选择的尊严并非取决于别人的目光,而是在于是否能忠于自己。
从“学渣”逆袭到北大研究生
黄女士的故事并非一帆风顺。她的成长经历颇具励志色彩。小学数学考试不及格。初中升高中未能通过“四大名校”的门槛。高考时数学又出现失误,在重点班中排名倒数。然而,她并未被失败打倒。而是凭借坚持和努力,一路读到了北京的高校。最终保研至北大新闻传播专业。她承认,保研是因为在系里排名处于候补第一的位置。这样她就抓住了别人放弃的机会,从而进入了北大。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偶然的,但实际上,这是她努力之后的“必然”结果。
许多人认为,北大研究生毕业理应踏上“光明大道”,比如考公务员、进入央企、获取高薪以及买房买车。然而,黄女士却选择了别样的道路,她进入了北大食堂工作,起初是文员,之后转岗成为管培生,其目的仅仅是为了亲身感受基层师傅们的日常工作。
放弃“光环”选择“平凡”,不是退缩而是勇敢
黄女士的选择引发了争议,原因在于这份工作看上去“配不上”她的学历。人们很难理解,一个拥有“北大研究生”头衔的女孩,为何愿意从事一份没有编制、没有户口,且工资和食堂效益也没有直接关联的工作。然而在她看来,这并非是“大材小用”,而是“忠于内心的选择”。
她在社交平台上作出回应,希望大家不要仅仅看到“食堂阿姨”这个标签,而是能够看到一个愿意为了理想去尝试错误并且持续努力的人。她有着一个想法,那就是要做一件事情,让更多的人都能够吃到健康、便宜并且好吃的饭菜。她坚信,饮食背后蕴含着一个极为巨大的公共命题,这个命题与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这份工作其实并不简单。她每天都要早出晚归,既要参与食材的采购,又要进行菜单的设计,还要负责后厨的管理,甚至亲自下厨炒菜和洗碗。在很多人看来轻松的“阿姨工作”,她却以职业化、系统化的思维去对待。就如她自己所说:“这是出于对事业的尊重。”
质疑声背后的社会偏见
黄女士的故事能引发如此大的讨论,这折射出的有对她个人选择的评价,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这种偏见认为学历和工作“必须匹配”,不然就是“浪费”。我们太习惯于把学历当作通往高薪的门票,却忽略了人对理想、意义、兴趣的追求。
如果一个北大研究生选择去开公司,我们会说“好样的”;如果她选择去做咨询,我们也会说“好样的”;如果她选择去搞科研,我们同样会说“好样的”。然而,当她选择进入一个普通岗位时,大家立刻就开始质疑,会想她是不是混不下去了。这实际上是对“职业平等”的不尊重,同时也是对“多样人生”的不理解。
黄女士做出了选择,这种固有观念被她打破了。她通过行动向我们传达:一份职业的价值,并非仅仅在于社会地位或者金钱回报,而是在于你是否从内心深处热爱它。
离开北大,她仍在追寻“健康食堂梦”
据报道,黄女士现在已经从北大离职了。她向记者回应说:“只要能做成健康食堂,我就会在那里工作。”这既体现了她对职业的担当,也是她个人理念的持续。从一开始的“想做些实事”,到如今坚定不移地前行,黄女士让我们看到了坚持所蕴含的力量。
她能坚持,与她过往的逆袭经历有紧密联系。她并非天生的优等生,却能一路探寻到达北大;她也不是职场上一帆风顺的人,却能在“被质疑”的岗位上坚定地留下足迹。黄女士表示,希望每个人都能为自己努力去尝试错误。这不单是一句鼓励的话,更是对“选择自由”的一种珍视。
写在最后
黄女士的故事,或许仅仅是这个时代里一个较为特别的部分。然而,它让我们意识到:社会存在着多元的价值,这需要更多像她那样的人去拓展其边界。并非所有人都必须在他人眼中“成功”,有些人会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在平凡之中闪耀光芒。
学历不能成为人生的束缚。真正的成长意味着敢于拒绝外界的标准,敢于去探索自己想要走的路。在这个一直追逐标签的世界中,黄女士做出了放下标签、回归本心的选择。她或许不是被称为“阿姨”的人,而是这个时代最为真实的“勇者”。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