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平台上,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网贷的利息是如此之高,可为什么依然还有人愿意去借款呢?”
这个问题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我国金融体系的深层割裂。
我曾在金融行业历经多年,作为一名从业者,我将把历史案例、政策逻辑和现实困境结合起来,带你看清这一现象的本质。
一、传统金融的“玻璃门”:被排斥的群体有多庞大?
信用资质的天然筛选
银行放贷有一套严格的信用评估体系,此体系要求有稳定的收入证明,还要求有抵押品或担保人。在现实里,大量的个体经营者、小微企业主、临时务工者等这类群体,由于缺乏“标准化资质”,从而被银行拒之门外。比如,在 2014 年的数据中显示,只有 46.2%的小微企业能够获得银行贷款,而在拒绝的原因当中,“无抵押品”“无人担保”占据着主导地位。
2009 年温州某邮储支行的负责人表明,对于 500 万以下的贷款单子,他们根本不会承接,不管企业的资质处于何种状况。这种“嫌贫爱富”式的放贷逻辑,将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直接给切断了。
时间成本与效率鸿沟
银行审批贷款一般需要 2 至 6 周的时间,有时还会进行实地考察。网贷平台凭借大数据风控手段,能够最快在当天实现申请和放款。对于那些急需资金进行周转的群体,比如遇到突发医疗费或者需要垫付工程款的情况,网贷的“救命效率”要远远超过传统渠道。
二、网贷的“双刃剑”:便利背后的高代价
风险定价的必然性
网贷平台所服务的是具有高风险的客户,其利率是由基础资金成本、运营成本以及风险溢价这几部分构成的。比如说,有一个信用评分很低并且没有抵押的借款人,其违约的概率或许能够高达 20%,而平台仅仅能够通过提升利率的方式来覆盖可能出现的坏账损失。
“饮鸩止渴”的无奈选择
许多借款人不是不知道利息高,而是在短期生存压力和长期债务风险之间,被迫做出了选择前者的决定。例如:
信息不对称的陷阱
部分平台把手续费、服务费等隐藏起来,以此来变相抬高成本。有的平台还将年利率包装成“日息 0.1%”这样模糊的话术。这些做法导致借款人低估了真实的负担。曾有调查表明,超过 30%的网贷用户一开始误以为总利息在 10%以内。
四、怎样才能打破僵局呢?给借款人的一些实用建议。
提升信用资本
定期对征信记录进行维护,要优先利用支付宝的“芝麻信用”以及微信的“支付分”等方式来建立数字化的信用档案,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获得低息产品的准入资格。
学会“比价”与避险
探索替代方案
结语:高利息网贷是金融普惠不足的“次优解”
网贷的本质在于以高利率来覆盖高风险。它起到了填补传统金融空白的作用,然而同时也将普惠金融的短板暴露了出来。
对于个体来说,网贷有时能成为救命的稻草,有时又会成为深陷的深渊陷阱。重要的是要做到:清晰地认识自身的需求边界,用理性的决策去取代盲目地进行借贷行为。
一位农村老人曾说:讲信用的人家借钱只需 1 分利。不靠谱的人家,即便 3 分利也无人理会。信用的价值,最终会超越利息的数字游戏。
阿龙微信|长按扫码添加
微信号|
新浪微博|武汉贷款V刘宇龙
NEW TERM
银贷是杠杆,经营创造价值!
主营武汉市:银行贷款、房产金融、财税法务咨询服务
—— 融资疑问找阿龙 匠心服务做解答——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