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也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考验。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一直生生不息,并且能够薪火相传。这同中华民族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
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我们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正因如此,它在中国精神中居于核心地位。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这一点已被实践所证明。它维系着 14 亿多中国人民的团结统一。
文丨樊锐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进行统筹。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这些讲话和指示深刻地阐释了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这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进强国建设以及民族复兴的伟业提供了根本的遵循。
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
国家领导人指出,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其中包括以爱国主义作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以改革创新作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能够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是兴国之魂,也是强国之魂。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且薪火相传,这与中华民族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
国家领导人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内心之中,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把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紧密地维系在一起,使其团结统一,并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发展繁荣而不懈地去奋斗。
历史表明,爱国主义是精神纽带。它使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自古以来,它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无法去掉,无法打破,无法灭掉。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动力。它是驱动中华民族这艘航船前行的强劲引擎,能让其乘风破浪、奋勇向前。它是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壮丽旗帜。
爱国是最为首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重要的稳定器,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这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把“爱国”纳入了进来,“爱国”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首要内容。“爱国”作为公民最基本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也是首要要求。
国家领导人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其最深层次的是爱国主义,最根本的是爱国主义,最永恒不变的也是爱国主义。”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地把爱国主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阐明。
爱国是一个人立德的源头,是一个人立功的根本。2018 年,国家领导人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爱国,是一个人立德之源,是一个人立功之本。”“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而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都应排在第一位。”2019 年,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的讲话里,他指出:对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而言,热爱祖国乃是立身的根本,也是成才的基础。
爱国主义是个体锤炼品德的根本,是个体涵养人格的源泉,也是个体建功立业的基础。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它处于个体思想观念的底层,蕴含着朴素而强大的力量。这种情感力量在个体成长发展的人生历程中始终相伴,对个体价值观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定向作用、指引作用和激励作用。
爱国主义与一国的文化传统有着紧密联系,与历史发展紧密相连,和基本国情紧密相关。国家领导人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表现为坚持爱国与爱党高度统一,坚持爱国与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爱国需先爱党,要始终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在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方面最为坚定。我们党的诞生起始,就与中国人民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历史已然充分地证明了,倘若没有中国共产党,便不会有新中国,也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爱国主义理想化为美好现实的关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让爱国主义的理想转化为实际。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爱国主义的理想才能够变为美好的现实。
爱国需爱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着重指出,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必须让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自鸦片战争以来,众多仁人志士为探寻救国图强的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然而他们都未能改变国家破败、家庭灭亡的凄惨命运,最终只有中国共产党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来了光明。实践充分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有能力拯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推动中国的发展。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这样爱国主义才是鲜活且真实的,而这正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9 月 25 日拍摄的天安门广场“祝福祖国”巨型花篮。这张照片是陈钟昊所摄,由本刊拥有。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而伟大精神能够铸就伟大梦想。国家领导人着重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在当代中国是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我们要把国家的富强当作不懈追求,要把民族的振兴当作不懈追求,要把人民的幸福当作不懈追求。要着力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扎紧。要厚植家国情怀。要培育精神家园。要引导全体人民坚持中国道路,要引导全体人民弘扬中国精神,要引导全体人民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走好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也是当代爱国主义最为辉煌的部分。这条道路得来不易,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辛探索而取得的伟大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不断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方面的自信,要不断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方面的自信,要不断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方面的自信,要不断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方面的自信,并且要坚定不移地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行。
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我们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正因如此,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精神中居于核心地位,我们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构筑中国精神。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中国力量凝聚起来。国家领导人指出,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而这力量便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历史表明,只有高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能够在对中国进行改造以及对世界进行改造的拼搏过程中,迸发出如同排山倒海般的历史伟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拥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数千年来,他们经受住了无数个异常艰巨的风险挑战,战胜了无数个超乎想象的艰难险阻,取得了无数个彪炳史册的卓越成就。
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主题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
面向全体人民,同时聚焦青少年。青少年时期对于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祖国观、民族观的形成而言,是极为关键的阶段。国家领导人明确指出,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个过程之中。
在实践当中,要深化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同时也要阐释爱国主义精神。要持续丰富教育的内容,对教育载体进行创新,并且增强教育所带来的效果。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庆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利用国家公祭仪式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运用艺术形式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运用新媒体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推动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有机融合。国家领导人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培育和践行,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精神,倡导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贡献力量。
在实践里,要发挥出政策的导向作用。让经济方面的政策、政治方面的政策、文化方面的政策以及社会方面的政策等各个方面的政策,都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到有利的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变为具有强硬约束力的法律规定,借助法律去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社会治理中的相关方面都需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要注重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展现价值导向,让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能够得到鼓励,而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则会受到制约。
办好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占据主要地位。国家领导人强调:“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之地,并非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也不是一个世外桃源。”要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在实践中,要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需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这些要求,来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推动思政课进行改革创新,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采用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的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与针对性,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进他们的爱国情感。
推动形成一种新的家庭文明风尚,这种风尚是爱国爱家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对于形成家国情怀而言是重要的基础。国家领导人多次着重强调应当注重家庭、家教以及家风的建设,他明确指出:“家庭是人生开始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初的第一任老师。”
不断推进新时代家风建设。
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民族团结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民族团结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国家领导人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将维护祖国统一当作重要着力点,同时把维护民族团结当作重要落脚点。
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家的独立以及领土的完整属于国家的最高利益,这与中华民族的发展以及尊严息息相关。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务必自觉地去维护国家的统一,要旗帜鲜明地与国内外的分裂势力展开斗争。必须将一切爱国力量团结起来,一同去反对分裂势力及其相关活动,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捍卫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加强祖国统一教育,深刻揭示以下内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大势所趋,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大义所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也是民心所向。增进广大同胞之间的心灵契合,增进互信认同。与分裂祖国的言行进行坚决斗争,引导广大同胞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以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奋斗。
坚决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国家领导人指出,要教育并引导全国各族人民,需像爱护自己的眼睛那般珍惜民族团结。要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持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以及发展利益,要旗帜鲜明地反对那些企图分裂国家以及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坚固防线。
实践证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维系着 14 亿多中国人民的团结统一。各民族齐心协力、保持一致、一同前行、相互敬重、相互帮助,共同奏响了民族团结的最强音。
尊重并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文化自信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属于最基本、最深沉且最持久的力量。人们对祖国那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进行理解和接受,这是人们培育和发展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条件。中国人向来怀有家国情怀,尊崇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的品德,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进入新时代,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营养与智慧。要延续文化的基因,萃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展现出精神的魅力。
当前,应深入学习国家领导人的文化思想。要用时代精神去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要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立足民族,同时面向世界。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的命运相互关联、休戚与共。中国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连。国家领导人关注全人类共同的前途命运与幸福发展,把实现中国梦与实现世界梦融合起来,把爱国与爱世界融合起来,把爱国与爱和平融合起来。国家领导人指出:我们要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相融合。要尊重各国的历史特点,也要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同时要尊重各国人民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并且要善于从不同的文明中去寻找智慧,还要善于从不同的文明中汲取营养。以此来增强中华文明的生机活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为良好的发展时期。同时,世界也处于百年未曾有过的大变局之中。这两者相互交织且同步进行,彼此之间还相互激荡。我们应当积极地去倡导求同存异以及交流互鉴。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促使不同的国度以及不同的文明相互借鉴,进而共同进步。共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