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关员在航空维修基地实地监管进境维修飞机。(方磊 摄)
厦门航空维修产业正在加速奔跑。
并且涵盖了近 30 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旅游需求复苏,航空公司在机队规模方面不断扩大,在航班频次上不断增加,还开拓了新的航线,这些举措直接推动了飞机检查、维护和维修等市场服务需求持续增长。
昨日,在厦门(全球)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数架待维修的进境飞机整齐地停放在机库内。工程师们正在紧张地进行调试工作。工程师们也在紧张地进行检修工作。除了整机之外,飞机发动机在同步检修。起落架等飞机部件也在同步检修。
目前工厂的车间处于满格运作状态。我们已经成功地与阿联酋航空签署了为期 10 年的维修协议。厦门太古起落架维修服务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苏亦芬表示,海关的各类创新举措让大家更加坚定了争取更多海外订单的信心。
航空维修产业是一个集多种要素于一身的高新技术产业,包含技术、资金和创新等方面。它是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提供安全方面的保障,又具备高技术含量以及高附加值等特性。厦门航空维修产业最初是 1.64 平方公里的民航维修工业区,如今已成为全球领先的重要维修基地。它已成长为全国最大的进境航空维修基地,聚集了太古飞机等一批国际知名航空维修企业,涵盖了行业最高等级的维修业务,商业类型齐全,进出口模式多样,业务代表性十分突出。
厦门海关将改革创新作为核心抓手,主动去对接产业的需求,构建起了“问题清零”的反馈机制,给企业提供了航空维修产业保税、通关以及查验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它率先创建了覆盖飞机整机以及发电机、发动机、起落架等航空维修 AEO 企业的全链条培育体系,经培育认证的航空维修 AEO 企业数量所占比例超过六成,持续释放出了政策红利。”厦门海关所属机场海关航维保税科负责人表示。
据悉,厦门海关对“航油 - 航材 - 航维 - 航司”全产业链实施了一体化监管机制。此机制将跨部门审批作业时间缩短了 60%,通关时间大幅压缩了超 25%,每年能为企业节约综合成本 9000 多万元。同时,厦门海关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综保区外保税维修”业务试点,使得航维企业在综保区外能够享受免担保、可退税、账册式的保税政策,推动业务范围从整机维修拓展到了发动机、起落架、零部件制造等领域,每年为企业节约 22 亿元担保额度以及超过百万元的保函费用成本。值得一提的是,全国率先开展了“航材包修转包区域流转”业务。此业务破解了转包待维修件在境外出现的“一日游”现象以及重复征税的困境。它扭转了企业在竞争国际转包业务时的劣势,还帮助企业成功竞得 5.6 亿元外商转包的发动机维修业务。
厦门机场海关副关长付剑兵称,今年正逢厦门自贸片区挂牌成立 10 周年。海关会延续航空维修产业发展 30 年的监管创新精神,持续根植于自贸试验区这片沃土之中。海关还将积极探索更能适应航空维修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海关监管模式,对照国际高标准规则,不断对监管机制进行创新,以此助力厦门航维产业健康且快速地发展。
(厦门日报记者 吴晓菁 通讯员 宋林)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