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企参与起草我国首个《鸽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十年创新,南京鸽产业“飞出”国家标准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莹
俗话说:“一鸽的营养价值胜过九只鸡,没有鸽就不能成就宴会。”近年来,鸽子凭借其肉质鲜美以及营养价值高的特点,受到了人们的喜爱,鸽业的发展态势十分迅猛。记者在日前得知,我国首个关于《鸽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的农业行业标准任务已经被批复,预计在明年将会正式发布并开始实施。
南京本土企业江苏翠谷鸽业有限公司是该标准的起草单位之一。十年来,凭借技术创新,该企业发布了 10 余项鸽健康养殖的新技术,还牵头制定了 1 项省级地方标准以及 2 项市级地方标准。
告别传统养殖,年养30万只鸽只需6人
12 日上午,记者抵达位于江宁汤山的江苏现代农业(特色畜禽)产业技术体系江宁基地(江苏翠谷鸽业有限公司)。刚到这里,还没见到鸽子,就先听到了“咕咕咕……”的声音。走进鸽棚后可以看到,在三层立体层叠式的鸽笼里,雪白的鸽子上蹿下跳,它们产生的鸽粪落到了下层履带上,然后定时被“传送”走了。当天户外的温度达到了 40℃。然而,当置身于鸽棚时,却丝毫感觉不到暑气在蒸腾,并且也没有闻到难闻的异味。
基地主任孟俊同时担任翠谷鸽业公司总经理,他表示这是他们研发的层叠式养殖机械设备,能够自动进行喷雾降尘消毒,也能够自动给水给料,还能够自动清粪。“基地每年出栏乳鸽 30 万只、鸽蛋 20 万枚,由于应用了这些智能化技术,过去需要十几名工人才能完成的养殖工作,现在只需要 6 人就可以了。”
这种全自动层叠式肉鸽笼养技术现已在全省范围内得到推广。翠谷鸽业与南京市畜牧家禽科学研究所进行了联合。他们起草了肉鸽层叠式笼养技术规程,该规程对肉鸽层叠式笼养的基本要求、鸽舍要求、设施设备、饲养管理、疫病防控、消毒、废弃物处理以及生产记录等方面都作出了规定。此规程于 2020 年 12 月 1 日正式作为南京市级地方标准发布。
深耕产学研,填补鸽业多项技术空白
每年都有新的技术节点需要突破。孟俊透露,今年他们与省农科院一同开展鸽光照控制技术试验,还联合扬州大学对鸽健康养殖进行探索,目前已经获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在基地的一间实验棚里,鸽笼依次排开。其中,有的鸽笼被黑色遮光布遮盖着,而有的鸽笼则正在享受“日光浴”。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的副研究员闫乐艳介绍说,通过使用白色灯带进行人工补光,能够让鸽子每天都接收到较为固定且充足的光照。目前试验结果表明,在南京地区,16 小时光照且 8 小时黑暗是最优的。通过对光温水环境进行调控后,鸽子的产蛋率显著提高了,产蛋间隔也明显缩短了。目前,鸽子在 100 天内的产蛋量同比增加了约 2 枚。
记者获悉,从 2011 年开始成立后,翠谷鸽业始终专注于技术创新。它通过与江苏省农科院、扬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以及南京市畜牧家禽科学研究所等数十家高校院所构建起“产学研”合作关系,全力推动现代养鸽业的发展。
为鸽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南京标准”
我国的鸽业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2021 年,江苏省设立了特色畜禽产业技术体系,组建了肉鸽创新团队,创建了“1 岗位+3 基地”这种产学研推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在这些基地中,南京有 2 家入选,分别是南京东晨鸽业有限公司的六合推广示范基地和江苏翠谷鸽业有限公司的江宁推广示范基地。
去年年底,翠谷鸽业参与了省农科院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魏瑞成研究员团队所起草的《鸽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这一农业行业标准。翠谷鸽业把健康养殖技术融入到了该技术规范当中,并且借此机会,将自身的创新成果和经验从省市范围向全国进行了辐射。
鸽子养殖时间短,成本低,见效快且收益高。然而,由于缺乏统一标准,使得标准覆盖率低,质量不稳定,风险控制也不到位。所以,对鸽子生产全程质量控制进行技术规范就显得极为关键。魏瑞成介绍道,该标准出台之后,能够实现对规模化鸽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进而确保安全优质的鸽产品进入市场。
业内专家表示,此标准的制定会推动全省肉鸽产业在品质方面得到提升,会推动全省肉鸽产业在产量方面得到提升,会推动全省肉鸽产业在效益方面得到提升,并且对全国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