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无关
80 后、90 后逐渐走上生儿育女的道路,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必须承担起照料下一代的责任。在众多事务里,怎样安排好孩子的一日三餐,这是一件看似很微小,却对他们有着极大考验的“小事”。
吃的问题,过去不值一提。对于 80 后、90 后的父母辈而言,买菜做饭是持续了几十年的生活节奏。他们即便生活不够富足,也对食材极为苛刻,比如“大葱没有小葱香”“只有土鸡才有鸡味儿”。他们即便厨艺不算精湛,也对饭菜口感有着执着的追求,例如“高压锅压出的排骨不如铁锅焖的有嚼头”“鸡汤一定要瓦罐小火慢煨”……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秉持着“吃得放心、做着节约”的理念,坚持自己烹饪,拒绝外卖。
大多数老人排斥外卖,原因在于不够卫生、不够实惠且不合口味。与之相反,那些忙于上班、带娃的青年人、中年人,仅以省事儿这一条理由,就合乎逻辑地撑起了外卖的半壁江山。叫外卖与下馆子在实质区别上并不大,过去下馆子是一种奢侈,而现在下厨却变得难能可贵。显然,做饭存在做饭的痛苦,外卖也有外卖的弊端。对多数人而言,还有别的可选吗?
一名外卖配送员在送餐 薛宇舸 摄
“自己做饭”的时代之变
今年国庆游行时,天安门前有外卖小哥组成的方阵走过。这个方阵不仅让人眼前一亮,还映射出了这一职业背后的餐饮变革。
二三十年前,中国人在吃饭方面,基本上都是由家家户户自己来做。那时候,人们上班的路程都不是很远,中午和下午都能够赶回家里。主妇们做饭的成本,平均分摊下来,也不像如今这样高。大城市主要出现了变化。因为城市规模大且生活节奏快,白领们不太可能为做一顿饭或者吃一顿饭而专门跑回家。即便他们有时间回家,做饭的成本也需要用自己的时间薪酬来衡量,这明显是一件效率很低的事情。所以,选择去饭馆的人越来越多。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物流配套逐渐完善,外卖也开始流行起来。
我们爷爷奶奶那一代,认为只有自己种地养猪,然后用这些食材来做饭,才叫做自己做饭;我们爸妈以及我们这一代,觉得购买了成品大米和切分好的肉做一顿饭,就叫自己做饭;到了下一代人那里,或许会认为把超市里配好的料理包拿到微波炉里转一下,就叫做自己做饭。自己做饭的内涵在不断发生演变,这与外卖产生有着本质上的原因。餐饮业呈现出分工细化的趋势,这种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从种植、养殖开始,到采购,接着到制作、配送,整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及分工都越来越专业,工序也越来越完善。
当前,人们对外卖有抵触情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外卖被认为“不安全、不卫生”。然而,这个问题的关键并非外卖本身,而是诚信。或许,我们应该相信国家监管的力量,也应该相信市场竞争的力量。每一个消费者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都能够加快商家优胜劣汰的进程。
“未来咋吃”的N种猜想
餐饮的工业化趋势在宏观层面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在微观层面改变了个体的生活方式。
未来,城市中或许会出现许多不同层级的中央厨房。上一级的中央厨房会提供“准成品”,末端的中央厨房则进行最后一步的加工。每个末端厨房仅服务于一个区域,这样能保证配送速度和新鲜程度。并且在同一个区域内,可能会交叉分布着多个这样的网络,购买者能够在这些网络中进行选择。
人力成本提升且送餐费用高企后,到那时,与外卖服务相比,这样的末端中央厨房或许会更受欢迎。它们会被内置在各个社区,便于人们购买食物。当然,中央厨房提供的主要是制成品,不过其花样和质量要比现在丰富得多且更有保障。
普通餐馆依然存在,因为有了中央厨房。它既能提供与中央厨房相同的服务,又能为有需求的就餐者提供一个公共空间。若你想享用一顿个性化的定制大餐,你可以前往高档餐厅,也可以请大厨上门为你制作。
当这一切发生时,烹饪会逐渐变为一种兴趣爱好或者个人技艺。有一部分喜欢烹饪的人,或许会专门从事这项工作。人们对于厨房的认知,将会超越它的基本功能,给它赋予某种人文和家庭的情感。我们也能够逐渐摆脱外卖带来的伤害以及做饭时的痛苦。
当然,这只是我们对于未来的一种美好期许。它有机会成为现实。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