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纺织百科:化工安全技术
小编收集整理了《化工纺织百科:化工安全技术》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若您喜欢小编的推荐,那就继续关注学习啦吧,它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人生。
化工安全技术
查明化工生产中各类事故以及职业性危害的缘由,接着采取举措,以此来消除各种危害的缘由或者改良劳动条件。化工生产所处理的物质通常具备易燃、易爆、腐蚀性强以及有毒害物质多等特性,并且生产装置朝着大型化发展,倘若发生事故,波及的范围极为广泛,给国民经济以及所在地区的人民安全,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与灾害。故化工安全的意义十分重大,是化工生产管理中的重要部分。
其二,预防职业性危害的技术。对防尘、防毒、采暖通风、采光照明、震动和噪声等进行控制和治理,对高温、高频、放射性等危害进行防护,同时对工人作业环境进行各种卫生监测技术。制订并不断完善各种化工安全技术的标准、规程和规范。
化学危险品约有 2000 种,用途较广。这些危险品按主要特性可划分成 10 大类,分别是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自燃物品、遇水燃烧物品、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氧化剂、剧毒品和毒害品、腐蚀物品以及放射性同位素。除了腐蚀物品和放射性物品各自有着特殊要求之外,其他一般的化学危险品在贮存方面也都有相应要求。(见表 1[化学危险品分类贮存原则])
防火技术和防爆技术是化工安全技术的主要内容之一。要做好预防工作,首先就得消除生产过程中那些会引起燃烧和爆炸的因素,或者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
对于处理易燃、易爆物质十分重要的概念有火灾和爆炸的基本概念,其中包括爆炸极限、燃烧危险度和爆炸危险度。
可燃气体、可燃蒸气或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遇到明火或其他点火源会发生爆炸,此浓度范围即为某物质的爆炸极限。其中,可燃气体、可燃蒸气或粉尘在空气中形成爆炸混合物的最低浓度(通常用体积百分比表示)被称作爆炸下限,最高浓度被称作爆炸上限。粉尘的爆炸极限是防止爆炸的原始数值,是防爆技术中的重要数据。
爆炸极限并非一个固定的值,它会随着温度、压力、惰性气体以及容器情况等各种因素而发生改变。其中,当爆炸性混合物的原始温度升高时,爆炸极限会变大,也就是说爆炸下限会降低,同时爆炸上限会增高。爆炸性混合物的原始压力对爆炸极限影响很大。当压力降低时,爆炸极限会缩小。当压力降至某一值时,其下限与上限会重合,此时的压力被称为爆炸临界压力。如果压力在爆炸临界压力以下,系统就不会爆炸。混合物中惰性气体的含量增加,会使爆炸极限缩小。当惰性气体的浓度提高到一定值时,可使混合物不爆炸。充装容器的管子直径若较小,那么爆炸极限范围就会越小。当管径(或火焰通道)达到一定程度的小时,其火焰就无法通过。另外,像火花的能量、受热表面的面积、火源与混合物的接触时间以及光的照射等情况,对爆炸极限都有着影响。
从预防火灾的角度出发,对易燃固体和易燃液体进行燃烧危险度分级。易燃固体通常以其燃点作为燃烧危险度的分级依据。而易燃液体则按照其闪点(即液体的蒸气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被分为四级,具体可参考表 2(液体燃烧危险度分级标准)。
),第一、二级称为易燃液体,第三、四级称为可燃液体。
爆炸危险度方面,对于易燃气体、易燃蒸气和粉尘的爆炸浓度,可通过以下式子来进行计算。
[230-01]
爆炸危险度的数值(表3[ 典型易燃气体的爆炸危险度]
)越大,则表示其危险性越大,反之则其危险性较小。
对化工生产过程的火灾危险性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在生产或贮存中的火灾危险性类别,这样就能从开始设计时就将其作为重点考虑。中国把化工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类,同时也把贮存的火灾危险性分为这五类。
①甲类 使用或产生闪点
乙类包括:使用、贮存或生产中会产生闪点在 28 至 60℃之间的易燃、可燃液体;爆炸下限大于等于 10%的可燃气体、助燃气体以及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不属于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固体;生产、使用过程中会排出浮游状态的可燃纤维或粉尘,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的情况;贮存的物质在常温下与空气接触会缓慢氧化,热量积聚不散,从而引发自燃的危险物品。
丙类使用可燃液体,该可燃液体闪点≥60℃;丙类贮存可燃液体,该可燃液体闪点≥60℃;丙类生产可燃液体,该可燃液体闪点≥60℃;丙类使用可燃固体;丙类贮存可燃固体;丙类生产可燃固体。
丁类生产包括:对非燃烧物质进行加工,且在高温或熔化状态下经常会产生辐射热、火花或火焰;利用气体、液体、固体作为燃料,或者将气体、液体进行燃烧用于其他用途;在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难燃烧物质的生产以及贮存。
⑤戊类 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非燃烧物质的生产。
甲类的危险性为最大,应重点采取措施。
所以,通常采取的基本措施有:
严格控制点火能源,其中主要包括明火,像加热用火、维修用火等;还有高热物及高温表面;以及电火花、静电火花、冲击和摩擦、绝热压缩、自然发热、化学反应热、光线和射线等。
防止使危险性较大的物质具备形成燃烧爆炸的条件。首先要尽量对工艺进行改进,用危险性较小的物质来替代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采取合适的措施,比如采用惰性介质进行保护,进行密闭处理或者加强通风以降低物质的浓度,又或者在负压状态下进行操作等等。
严格控制工艺参数,使其在安全限度内进行操作,最好运用自动调节和控制的方式。自动控制与安全保险装置能力的提高,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举措。
此外,在开始设计布局时就要考虑对火灾或爆炸后果的蔓延进行限制。这样既能预防事故灾害的扩大,又便于运行管理。例如,为预防爆炸的破坏作用,厂房或装置应具备防爆泄压设施,还可采用隔离或露天安装的方式,以及进行远距离操纵等。
中国对石油化工厂的防火间距做出了规定。化工厂与居住区等的防火间距有规定:在工厂总平面布局方面,工艺生产装置、全厂性重要辅助生产设施,还有机修等有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易燃与可燃液体贮罐等,都有防火间距规定;在工艺生产装置内,设备、建筑物、构筑物之间也有防火间距规定;并且化工厂建设场所及其他方面也有防火间距规定,总计 16 项规定。
职业性危害的预防工作主要包括预防尘(矽)肺这种伤害,预防职业中毒这种伤害,预防灼伤这种伤害,预防噪声这种伤害,预防辐射这种伤害等。
6. 强化个体防护。
中国规定了车间空气中有害气体、蒸气和粉尘的最高允许浓度。(见表 4[车间空气中某些有害气体、蒸气和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
预防灼伤的主要措施是制定完善的安全操作规程,同时设置可靠的预防或防护设施;预防噪声的主要措施是制定完善的安全操作规程,同时设置可靠的预防或防护设施;预防辐射的主要措施是制定完善的安全操作规程,同时设置可靠的预防或防护设施。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