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印发了一个意见,该意见是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各地的教育部门以及高校都要充分地认识到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具有的重要性。8. 预防和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情绪调节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重要。它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举措,也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这意味着学校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要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还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奠定良好基础。
那么,怎样才能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让他们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以及方法如下:
第一,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需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培养欣然接纳自我的态度,发挥自身优势,弥补自身不足,持续完善自己。其次应当提升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知,在遭遇挫折时不会惊慌失措,而是采取理智的应对方法,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以及挫折体验等方面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并且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以此来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要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科学研究已经证明,生活方式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生活有规律,做到劳逸结合,科学地运用大脑,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少喝酒,不吸烟,注重卫生等。由于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所以为了能够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就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和休息时间,让生活变得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需要做到勤用脑。同时,要合理用脑,并且适时用脑。这样可以避免因为用脑过度而引发神经衰弱,进而防止思维和记忆能力减退。
第三,要注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关键内容包含调整认识结构以及情绪状态,进行意志品质的锻炼,提升适应能力等。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显著特点在于人的性生理在历经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开始逐渐进入活跃的状态。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这个阶段是人生中容易出问题的时期。这是因为经验缺乏且知识幼稚,这就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在某些方面会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所以,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尴尬的情况、困惑的感受、烦恼的情绪和苦闷的心境。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经历着复杂且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科学技术也在急剧发展。这种状况会在那些早晚都要踏入社会的青年学生身上引发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像父母失业下岗、家庭生活出现变故、学习成绩不好、交友不成功、恋爱失恋等情况。这些心理问题若总是萦绕不去,且日积月累,便有可能演变成心理障碍,进而对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要让学生敢于正视现实,并且学会自我调节,始终保持与现实的良好接触。通过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对环境进行改造,全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当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以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
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能自觉地投身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遨游,拼命地汲取新的知识,从而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此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拥有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满怀信心与希望。当遭遇悲伤和忧愁之事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