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于 6 月 25 日在北京发布消息,记者温竞华参与其中。青少年群体若具备科学家的潜质,便会成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人才基础。国务院在前几日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该纲要明确指出,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会致力于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水平。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指出,青少年时期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时期是学生创新素质得以发展的黄金阶段,同时也是非认知能力养成的敏感时期。然而,相关监测情况表明,在我国,青少年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其科学学习的兴趣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并且,在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以及高阶思维能力的培育方面,存在着不足的情况。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关口要前移,要厚植科学教育的根基,这对于长远地解决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短板,从根本上改变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的窘境是有重要意义的。郑永和这样说道。
纲要提出,要引导对教学方式进行变革,倡导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要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要加强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备工作,加大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要推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的深度融合,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的学习方式。完善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和青少年科学素质监测评估。
郑永和称,研究显示,教师在学业成就的六大要素里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教师的科学素质。然而,当前我国,特别是在农村和边远地区,中小学科学教师的人数极为不足,其质量亟待提高,还无法满足建设科技强国以及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需求。
对此,纲要提出以下几点: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把科学教育以及创新人才培养当作重要内容,强化新科技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推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大对科学教师进行线上培训的力度,积极深入地开展“送培到基层”的活动,每年对 10 万名科技辅导员进行培训。
“十四五”期间,依据纲要,我国将采取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这一举措,还将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并且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以此来推动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升。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