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好处大家都知道。中国营养学会提出建议,每人每天应当食用 50 到 100 克的鱼虾类食物。然而,鱼除了在做法方面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外,从购买到食用都包含着许多学问。接下来让小编带领你去了解吃鱼的守则。
九个吃鱼守则
1、个头挑“八分大”的
鱼的个头会影响其口感和安全性。鱼个头太小的话,它还没有长大成熟,肉质就不够鲜嫩,而且鱼刺也会显得特别多。如果鱼个头太大,就意味着它的年龄比较老,肉质会比较粗糙,并且体内可能会积聚很多有害物质。所以,买鱼的时候选择个头“八分大”左右比较合适,比如,鲤鱼和武昌鱼以 1 斤半左右为宜,鲫鱼以 0.5 斤到 1 斤为宜,草鱼以 4 斤到 5 斤为宜。
2、鱼眼浑浊塌陷、鱼鳃发灰的不买
选购“冰鲜鱼”时,要先观察其眼睛和鳃。新鲜的鱼,其眼球是饱满的,角膜透明且清亮,鳃丝清晰并且呈鲜红色;次鲜的鱼,眼球不饱满,眼角膜起皱,稍微变得浑浊,有时眼内会溢血发红,鳃色也会变暗,呈现灰红或灰紫色;腐败的鱼,眼球会塌陷或干瘪,角膜皱缩或者有破裂,鱼鳃则呈褐色或灰白色。
3、水箱内水的颜色不对不选
购买超市的活鱼时,要查看“水色”。因为“水色”能体现水质的好坏。若“水色”呈现深绿色或是蓝色,可能是藻类过多。这意味着水箱很久没有换过水和清洗了。这样的情况可能会对鱼的健康产生影响。而在水色清且水在流动更换的水箱中的鱼,通常会更鲜活。
4、价格太低的不买
价格低得很离谱,那就需要考虑鱼的来源问题,还要考虑鱼的品质问题,同时也要考虑鱼的安全性问题。因为变质的鱼被吃下后,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健康风险。
5、现杀活鱼放放再吃
刚宰杀后的鱼肉品质并非最佳。鱼肉存在一个“排酸”过程,需要放置一段时间才会更加鲜美。对于草鱼、鲢鱼这类小型鱼,应当立刻冷藏,之后 2 小时再进行烹调;大型鱼则需要冷藏超过 2 小时。
6、鱼肉过红过白不吃
鱼因品种而异,有的是金枪鱼这类红肉鱼,有的是带鱼这类白肉鱼。然而,倘若鱼的颜色太过鲜红或者呈现亮白色,那很可能就是染色剂起的作用。
7、腌制过的不吃
水产品中可能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在干制或腌制过程中,部分蛋白质会发生分解。分解后会产生胺类。胺类会和亚硝酸盐结合,从而形成亚硝胺。亚硝胺有一定的致癌风险。
8、生鱼片冷冻后再吃
生鱼片中或许会有寄生虫。寄生虫对热和低温的抵抗力较弱。在零下 20℃的环境中冷冻 24 小时,寄生虫可被消灭。而一般生鱼片餐盘下的冰块无法起到杀灭寄生虫的作用。因此,只有对原料的来源足够信任,鱼才可以生着吃。
9、尽量蒸着吃
在所有烹调方法里,蒸是最健康的。它的烹调温度较低,用油也少,能很好地保护鱼肉中绝大部分的营养,使其不被破坏。煮或炖的话,鱼中的一部分营养可能会流失在汤水中。烧烤的温度较高,容易产生有害物质,而且烤鱼的用油量也不少,破坏了鱼低脂的健康特色。油炸的含油量更高,对鱼的营养破坏更大,所以也不建议选用。
秋季适合吃五种鱼
俗话有“一夏无病三分虚”一说。进入秋天之后,很多人会变得神清气爽,并且食欲大增。这个时候正是进补的好时机。当天一凉下来,有些人就开始大量地吃牛羊肉,希望能够补充体力,提升抵抗力。然而,他们却出现了口干舌燥、便秘难耐的情况,甚至还诱发了心脑血管疾病。秋冬季节要注重补阳抗寒以及增强活力。然而,进补需适度。大家可以适量食用鱼肉,因为鱼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并且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脑血管疾病有好处。秋天适宜食用以下五种鱼。
1、带鱼
带鱼常吃有功效,能养肝补血且润肤养发。带鱼脂肪含量比一般鱼类高,但其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带鱼富含镁元素,可保护心脑血管系统,能预防高血压等病。久病体虚、气短乏力、皮肤干燥的人适宜食用带鱼,皮肤病、哮喘病患者不宜食用。带鱼宜煎着吃,在出锅前喷些料酒,味道会更好。
2、青鱼
青鱼油脂较多,适合烤着吃,这样能保证肉的鲜嫩度。
3、鲤鱼
鲤鱼含有高质量蛋白质,人体对其消化吸收率能达到 96%。肾炎水肿、黄疸肝炎、肝硬化腹水的人适宜食用鲤鱼。恶性肿瘤、皮肤病患者不适宜食用鲤鱼,因为鲤鱼是发物。鲤鱼适合红烧,烹饪时需把肠子去掉,不然会破坏味道。
4、泥鳅
泥鳅具有药用价值,具备补中益气以及养肾生精的功效。泥鳅富含亚精胺和核苷,这能让皮肤的弹性增加,湿润度提升,还能提高身体的抗病毒能力。身体虚弱、脾胃虚寒、体虚盗汗的人适宜食用泥鳅,它对急性黄疽型肝炎的治疗很有帮助。因为泥鳅可能带有寄生虫,所以不能生吃,适宜炖着吃。
5、鲫鱼
鲫鱼适合用来做汤,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