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从今天(6 月 1 日)开始,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在新增设的“网络保护”专章中明确规定,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组织要相互配合,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情况进行预防和干预。具体到网络游戏领域,规定需从内容和技术等方面着手,以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2007 年就已经开始在网络游戏中运行防沉迷系统。2019 年 10 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该通知有更为详细的规定。在游戏时长方面,规定未成年玩家每天的游戏时间累计不能超过 1.5 小时,法定节假日不能超过 3 小时。每日 22 时至次日 8 时,网络游戏企业不能以任何形式给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目前,部分防沉迷系统设置了人脸识别以及与家长手机关联等。这种防沉迷系统就如同在娱乐休闲和网络沉迷之间筑起了一道“防火墙”。然而,这道“防火墙”却被一种名为“代过游戏人脸识别系统”的交易给突破了。
近期,广东警方展开了深入的追踪行动。“代过游戏人脸识别系统”的秘密也开始逐渐显露出来。那么,犯罪嫌疑人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以假乱真,从而通过人脸验证系统的呢?
他们首先需要他人的身份信息与身份证照片。
江门市公安局网警支队江海大队的副大队长陈兆龙表示:存在专门的犯罪嫌疑人去盗取公民的个人信息,其中包含姓名以及身份证号码,这是第一个环节。而第二个环节则是,在拥有了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之后,会有一部分嫌疑人接着去盗取与之对应的身份证照片。
贩卖个人信息用黑话 “隔夜料子”价更高
江门市公安局网警支队江海大队副大队长陈兆龙称:游戏运营商在对玩家是否为未成年人进行判断时,犯罪嫌疑人找到了其中一个漏洞。因为游戏运营商认定该游戏玩家为未成年人,所以在验证时要求是未成年人信息。
网警揭秘静态图片如何通过动态识别
这些所谓的工作室提供代过人脸的服务。它们非法获取了他人的照片。之后,它们要让静态的图像通过动态的人脸识别,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嫌疑人又是如何破解这一环节的呢?
江门警方在南京抓获了一名犯罪嫌疑人李某。在审讯期间,他向警方展示了通过多个制图软件使图片动起来的过程。
江门市公安局网警支队江海大队的副大队长陈兆龙表示:有些软件具备提升相片清晰度以及底版清晰度的功能;还有些软件能够实现一个眨眼动作的添加,以及转头、摇头、点头动作的添加。
犯罪嫌疑人制作好动态视频后,需要用手机来读取。系统本身默认是调取手机的前置摄像头进行验证。那么这些代过人脸的工作室是如何破解这一环节的呢?
江门市公安局网警支队江海大队的副大队长陈兆龙表示:有些嫌疑人能够利用一些较为低端的手机硬件所存在的可被攻击的漏洞,专门去编制和开发一些程序刷机包。当这个手机在读取前置摄像头时,会有一个软件将摄像头劫持,接着就可以通过人脸验证。
网上售卖一条动态人脸视频价格约百元
警方在侦查过程中发现,动态人脸视频在网上售卖的价格在 85 至 120 元之间,能够为 15 至 30 个游戏账号代过人脸验证。一部经过刷机的手机售价在 500 至 650 元之间。这些工作室不但在网站和社交平台上推广代过游戏人脸识别的业务,还销售各种破解游戏防沉迷系统的教程。警方介绍称,未成年玩家只需花费几十元的价格,便能够通过人脸验证系统。并且,有些工作室还推出了包月服务以及永久带过的服务。
今年 2 月,广东省公安厅网警总队与江门市公安局网警支队一同行动。他们在全国 12 个省份开展了统一的收网行动。此次行动查处了超过 500 个非法网站,以及 6 家代过人脸的工作室。
新型网络犯罪会涉及到哪些法律问题
警方在本案中还发现一个情节,即“代过人脸工作室”掌握着大量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经加工处理后被用于帮助另一些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系统。那么,作为一种新型网络犯罪,这涉及哪些法律问题呢?
人脸信息属于生物特征识别的一种。它具有唯一性和不变性。依据《民法典》的规定,人脸、指纹、虹膜等都属于生物识别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属于个人信息的范围。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这种情况属于个人信息范畴。他的这种使用是典型的非法使用行为。从表面来看,他构成了侵权。但实际上,如果涉及的数量很多且情节较为恶劣,就可能涉及到刑事犯罪,即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因此,这既是一种侵权行为,也是一种违规行为,还有可能涉及到刑事犯罪行为。
传统的账号密码如果泄露了,用户是可以进行更改的。然而,人脸信息一旦出现大规模的泄露情况,并且还被用于破解各类手机软件的人脸识别,那么其后果将会非常严重,难以想象。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的副主任朱巍表示:很多人脸识别并不具备如此多的功能,也没有这么多的加密。因此,或许他所提交的这部分信息,在与个人信息进行匹配以及撞库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将个人信息转化为一把钥匙,从而打开你背后所有信息的密码,其中包括人身财产信息。
对此,专家指出,网络安全本身就是一个随着情况不断提升的过程,游戏运营商建立起防沉迷系统之后并不能就此高枕无忧,还应该持续地提供安全保障。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的副主任朱巍表示:有人把网络游戏比作一头“大象”,它体积庞大,让人难以忽视。然而,人们对它的认识就如同“盲人摸象”一般,常常只是碰到了局部。因为家长们对网络游戏有着不同的认知,所以他们对孩子的管理方法也大相径庭。专家提示,上网是未成年人的权利。对孩子放任不管不可取,将网络游戏视为洪水猛兽也不可取。放任不管有可能导致“沉迷游戏”的问题。而采取一刀切的“消极保护主义”立场,会剥夺孩子探索、适应、成长的机会。
版权声明:本文为 “博览广文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0755-88186625
电子邮件
admin@lanyu.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